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3月30日 星期一

“分餐制”推行的主角谁来演 家庭还是餐馆

■中国城市报记者 冯雅君 马 源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3月30日   第 18 版)

  3月2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夹塘社区一饭店,用餐的顾客使用公勺公筷用餐。
  中新社发 冬 生摄

  2020年,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开始,让沉寂了近17年的“分餐及公筷公勺倡议”重回公共主流话语空间。

  继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发布“倡议书”后,3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近200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公筷公勺行动宣传。早前,江苏省泰州市还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从制作、摆放到使用对餐饮单位和家庭进行全面指导。

  然而理想用餐场景的背后,藏着将原有习惯更新的道道难关。这段时间,北京女孩闫妍陆续接到不少朋友打来的“取经”电话。“什么问题都有,他们觉得我是‘专家’,但真正的专家是我妈。”

  闫妍的母亲章万芝曾在卫生免疫系统工作,经历过2003年“非典”。据章万芝介绍,除了自己家,她的3个姐姐,以及闫妍父亲的4个兄弟,都已实行家庭分餐多年。

  两个家族的“接力”

  章万芝出生于1965年,父亲章国兵年少参军,从战场到指挥室,一路辗转结交了不少出生入死的兄弟,却和家人聚少离多。上世纪70年代末,章国兵一家6口团聚北京。“终于能坐在一起吃饭了,谁会想分餐呢?大家伸着筷子一起夹菜才热闹嘛。”章万芝说。

  谁也不会料到,随后家中的又一次“团聚”彻底改变了这种热闹的吃饭方式。一天,章国兵接到老战友的消息,说要来探望曾经的老首长,全家人包括章万芝在内的4个孩子,都加入了准备饭菜的队伍。战友来自湖南,嗜辣如命,章国兵记得他的喜好。“但我们家不吃辣,”章万芝说,“我们几个孩子还对辣椒和青椒过敏。”

  于是章万芝的母亲制定了折中方案——为客人单独炸一碗上好的辣椒油,用作为菜添味的蘸料。但饭才吃到一半,几个孩子就被辣到龇牙咧嘴。“我母亲仔细一看,发现每盘菜上都挂着红色辣油,才明白一双筷子的液体携带能力有多强。”章万芝回忆道,“从那之后,母亲决定分餐。”

  从公筷公勺到每人定碗分食,章家顺利完成了进餐方式的转变。章万芝和姐姐们常常各自领了饭菜,直接端回书桌,读书佐餐,吃完洗净自己的碗筷。上世纪80年代末,章万芝和闫妍的父亲相恋、结婚,又把自家分餐的习惯带到了闫家。

  闫家长辈来自河南,家族意识重,婆婆无法接受一家人却要分开吃饭的奇怪想法,医学院毕业的章万芝便耐心地和他们讲合餐存在的健康隐患。“各种病菌的名称他们听不懂,我就直接说结核病、蛔虫病、感冒这些他们熟知的。”章万芝的公公曾在镇上教书,很快接受了新观念,不仅自己带头,还要求5个儿子统一执行。

  “90年代家里请了保姆,我公公提的第一个规矩就是公筷和分餐。”章万芝笑着说。

  细菌传递链条上的

  “缺口”

  与章家不同,大学生罗冉家中筷子上携带的,远不止几滴辣油这么温和。

  2019年11月初的一天,罗冉的父亲罗鸿突然感觉上腹胀痛,这种症状之前已出现过几次。他推掉了晚上和朋友的饭局,家里包了他最爱吃的饺子,他没吃几口就停了筷子。

  月底,罗鸿参加单位组织的年度体检,取报告的时候,医生给罗鸿指出报告单上一项超出正常值多倍的指标:幽门螺旋杆菌。他从医生那里得知,胃部幽门螺旋杆菌会带来多种疾病,包括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以及胃癌。而罗鸿之前感到的胃部不适也与这种细菌有关。

  罗冉回忆,2019年初,父亲开始频繁在外就餐。“我母亲经常唠叨,说外面吃饭人多口杂,有什么病很容易互相传染。”罗冉对记者说,“另外我们家没有分餐的习惯,她也担心父亲把这些病带给家人。”

  很快,罗冉的母亲被检测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她的担忧也得到了体检中心医生的证实:这种病菌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粪口传染,目前认为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

  如此,细菌的传递链条似乎已经清晰——餐馆共餐、罗冉父亲、罗冉母亲,但是否有正好相反的可能呢?罗冉思考了一会儿,说:“虽然目前无法直接证明我父亲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来源于外出聚餐,但有3个现象可以间接支持,首先,我母亲几乎不在外吃饭;第二,我母亲去年体检时这项指标没有异常;第三,我父亲的指标远高于我母亲。”

  在家里,罗冉有个外号叫“夜猫子”,母亲为了照顾晚睡晚起的女儿,每次吃饭前都会提前留出一份饭菜。今年年初,罗冉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发现自己竟未感染。“没想到时间差带来的分餐让我成了细菌传递链条上唯一的幸运‘缺口’。”罗冉感慨道。

  餐厅是场景,

  核心在家庭

  在罗冉看来,餐馆是父母感染的始作俑者:“如果多数餐馆都能提供分餐措施,结果会不会不同?消费者的健康水平是否会随之提升?”

  孙成是辽宁锦州一家酒楼的老板,受到近几年爆火菜品“海鲜大咖”的启发,孙成原本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专为年轻消费者设计的创意菜。随着疫情发生,他不得不主动按下暂停键。

  开酒楼,孙成最害怕的是让顾客形成一种“正式、刻板”的印象。“中国人讲欢聚、爱热闹,”他告诉记者,“有顾客直接找我们要求‘怎么热闹怎么搞’,拿海鲜大咖来说,如果分餐,就变成了小份炒海鲜,形式没有了,吸引顾客的点就没有了。”

  孙成想了很久,也没在记忆里搜索出有哪个顾客主动要求过分餐,“要公筷的倒有”。而“公筷公勺制”正是陕西榆林佳美酒店随此次疫情应运而生的供餐新形式。“原先是一桌提供一份公筷公勺,现在是每道菜配相应的公筷或公勺。”经理杜女士说,“我们提供或推荐,但无法强迫客人使用。”客人把公筷公勺当作摆设或直接嫌碍事的,她也遇到过不少。

  对佳美酒店的新做法,闫妍表达了赞同:“如果我生活在陕西榆林,佳美酒店一定能抓住我的心。”疫情之前,她喜欢和朋友们去北京连锁餐厅云海肴吃饭,因为餐厅会为每道菜配公筷。唯一让她困扰的是,用餐的几个人里,只要有一个人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其他人用公筷便失去了意义。“可能刚吃5分钟,所有人就回归了混餐状态。”闫妍无奈。

  “餐厅只是用餐的场景,分餐制养成的核心还应该在家庭。”章万芝告诉记者,“这次疫情其实对家庭卫生用餐方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分餐制”推行的主角谁来演 家庭还是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