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汉市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3月17日,41支援鄂国家医疗队共3675人踏上归途……
亲朋好友们纷纷问孟希:“你们是不是也快回来了?”她的回答通常只有一句:“再等等。”
孟希是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肾内病房的一名护士。2月12日,她作为第七批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一个多月过去了,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武汉市决定只保留10家医疗资源丰富的定点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集中收治。孟希所在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肯定是要坚守到最后的。武汉市的安排是轻症患者集中转到火神山、雷神山、金银潭等7家医院,重症、危重症则集中到同济光谷、协和西院区,以及我们所在的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孟希对记者说,她在来武汉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坚守到底的心理准备,就如同她在请战书中所写:“接受组织安排,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我们要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集结了来自全国10余个省区市的12支医疗队共1600余名医护工作者,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传染病防治专家李兰娟率领的浙江医疗队。“都是‘最硬的龙鳞’。”孟希说,“在这里,所有医护人员只有一个目标——最大限度救治患者、降低死亡率。”
包括孟希在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一共派出47名医护人员接手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四病区。孟希是第六支盛京青年防疫突击队队长,她的队伍里女性占了2/3。“是活儿就得干,都是战士,不分男女。”孟希说。
四病区里有45张床位,收治的病患中,95%以上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龄64.5岁。这些重症病患随时会出现病情变化,有些年纪大的老人本身就患有各种基础病,感染新冠肺炎后,生活更是无法自理。
每天,孟希和她的队友们做着最熟悉的护理工作,但熟悉中又有些陌生:穿着憋闷的防护服、戴着模糊的护目镜,让气管切开吸痰、留置胃管尿管、咽拭子采集、化验抽血这些“小活儿”的难度系数倍增;为患者更换床单、喂水喂饭、端屎送尿等生活护理工作更需要随时进行;必要的时候,还要转运氧气瓶、打扫厕所、修理水电……在重症护理这片更为复杂的战场上,护士们必须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勇士也怕最浓的消毒水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援汉医护人员进隔离病房上班有4个班次,从早上6点开始,每6个小时算一班。下班时,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感染区,另一场“战斗”又要开始了——消毒,严格消毒,一次次消毒。
上班时从驻地到病区再到感染区,下班时从感染区回病区再到驻地,每切换一次场景,医护人员都要经历一次消杀。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防护服。
“脱防护服时,每脱1件要洗手1次;一次洗手有6个步骤,每1步的动作要重复6次;一次洗手要大于1分钟,一双手不允许有任何一个部位没有消毒到……”孟希牢牢地记住脱防护服的每一个步骤,“那个时候没人监督我们,更衣室里只有一面穿衣镜,目的就是让医护人员可以仔细观察脱衣的细节,不让哪怕一粒微小的病毒被带出去。”
医护人员脱完防护服走出病区后,那道通往清洁区的大门口24小时都有同事轮流坚守,负责最后一道消毒喷洒工作。
作为医护人员,孟希和队友们很清楚消毒液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的伤害,可是消毒时,没人会手软,也没人敢手软,她说:“队友站在你的面前让你消毒,就是把命交给你。”
“我们每人每天至少进行4次彻底的消杀,洗手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即使我们是‘最硬的龙鳞’,怕也禁不起消毒水的腐蚀。”孟希说,水泡、湿疹、过敏、起皮……医护人员中很多人的皮肤都因高频率的消毒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他们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了。严格消毒关乎全队安全,更关乎整座城市的安危。
教东北话,
抚慰患者心灵
近期,孟希和同事们眼见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核酸检测转阴”、逐渐康复,但同时她也发现,一些老年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以及长时间无法和外界、家人接触,出现了情绪焦躁、悲观、失眠等心理问题。“疫情发展至今,对重症病人的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应该成为我们医护人员主攻的方向。”孟希说。
作为一名护士,孟希和她的团队都很清楚心理暗示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治疗新冠肺炎的良方是积极向上的心态。
“武汉加油!大东北不但要抗击病毒,还要用东北话治愈心灵。”孟希和同事们决定用东北话帮助患者改善心态。
“咋的了?”“嘎哈呀?”“大爷大妈吃啥呐?”患者们一听到辽宁医疗队队员说话,总会开怀大笑。“后来我干脆准备了一套‘教程’,一句一句教给患者,病房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现在总会有患者冷不丁冒出来一句‘东北老铁杠杠的!’”孟希说。
被爱和力量包围的战场
“来的时候意气风发,没流一滴眼泪。但等到我离开武汉的那一天,我想我会哭。”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医疗队陆续返程的新闻,孟希有点感慨。
在武汉,孟希和她的同事们经常会被感动。
“我们从沈阳飞往武汉,落地时已是晚上11点。在天河国际机场,我们见到了武汉的相关接待人员。这是一次有点特别的会面,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他们站在了距离我们五米开外的地方。见面的第一句话,不是‘欢迎’,而是‘感谢’,然后所有人冲着我们竖起大拇指。这一刻,虽然我们离得很远,但又好像挨得很近。”孟希说。
援鄂战“疫”期间,孟希和她的团队,乃至整个辽宁医疗队,都收到了来自家乡、武汉、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和爱。
很多家乡父老通过多方打听知道了医疗队的驻地地址,纷纷邮寄来东西,有吃的,也有用的。“有的老乡担心我们在湖北饮食不习惯,给辽宁医疗队送来了1000公斤酸菜。”孟希说。
辽宁医疗队所在的酒店驻地聘请了一位四星级的西餐大厨为医护人员做饭。起初,面对这堆成山的酸菜,他犯起了难:“德国酸菜我会做,东北酸菜……咋做?”
而一个月下来,这位西餐大厨俨然改变了做菜风格,学了好几道东北“硬菜”——“今天吃酸菜,加上粉条、猪肉一起炖,必须的!”“今天给大家清清肠胃,切点黄瓜、小葱、萝卜,来盘蘸酱菜。”“今天有辣白菜,我给你们做个辣白菜炒五花肉?”
辽宁医疗队对这位特别的大厨表示了肯定,夸他做东北乱炖都能让人吃出米其林般的精致。
“有这样的经历,我觉得此生无憾。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爱,每个人都给了我们力量。我们不是逆行者,我们是同行者。”孟希说。
武汉的情况正在好转,但是作为重症区医护人员,孟希和同事的工作依然艰巨。有太多的人问她:“到底啥时候回?”她只想说:“谢谢大家关心,也别着急了,疫情不退我不退。”说完,她拿起桌上的免洗洗手液,习惯性地搓了搓手,就好像一位侠士擦了擦自己的宝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