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消费券火了。
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拉动城市经济,连日来不少城市推出了发放消费券等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期望以此为全年的经济发展谋一个转机。
消费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多大?哪些城市更适合推出消费券政策?这样的措施会否在全国推广?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分析。
多城“大手笔”发放消费券
所谓消费券,是指政府部门或企业在民众消费能力大幅下降时发放的一种专用券及支付凭证。
3月2日,山东省济南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第35条提出,济南将开展惠民消费活动,面向景区、旅行社、影院、演艺场所、书店等推出2000万元消费券。
3月5日,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宣布,将向外地游客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每人可领面值500元,用于住宿、景点、餐饮等,外地游客扫码即可领取。
3月13日,浙江省宁波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市、区县(市)政府、企业将联合推出1亿元的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所有市民和游客可在指定平台上领取,在指定的景区、酒店、影剧院、书店等文化旅游场所凭消费券享受优惠折扣。
众多城市中,最“拼”的要数江苏省南京市。3月13日,南京市政府向市民“派糖”,宣布发放3.18亿元的消费券,主要包括餐饮消费券、体育消费券、图书消费券、乡村旅游消费券、信息消费券、困难群众消费券、工会会员消费券等7大类。其中第一阶段5000万元的电子消费券已于3月15日凌晨线上开始发放。
多地政府打出“消费券”这一张牌的意图非常明确——帮助城市第三产业快速度过疫情冰封期。
非常时期提振经济
疫情期间,我国消费出现大幅下滑。据国家统计局信息,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
“消费券是特殊时期政府为提振经济、刺激消费、援助市民与特殊群体以及相关行业的一种消费型社会政策。”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南京市曾经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都发放过临时型和援助型的市民消费券。
消费券发放后,会产生哪些效果?胡小武认为,一方面是增强信心,提振士气,让市民和从业者能受到鼓舞和鼓励,走出家门去消费;另一方面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18亿元的政府消费券最少可以拉动10—15亿元以上的短期直接消费,从而提升常态性消费的复苏能力。”他说。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放消费券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托底经济下行的幅度。在海外疫情冲击下,外需将出现比较大的下降,那么拉内需将成为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不过,潘向东认为,消费券有利也有弊,“虽然消费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托底经济增速,但需要指出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无差别发放消费券不如给低收入人群发放,而且发放消费券还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国家发改委:
支持地方结合实际推出政策
消费券的模式是否值得城市跟进效仿?城市在派发消费券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胡小武的看法是,消费券模式值得推广,只要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都可以效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适当小体量推出消费券以引导市民,提振市场消费信心。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我们相信很多城市会跟进消费券模式。当然,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市民日常量消费支出大的地方,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胡小武表示,目前消费券大多采取自愿申请、摇号发放的模式。如果说要改进的话,建议有能力的地区视情况多批次发放,同时对消费券的使用场景尽量不设门槛,不拉目录,推动行业普惠性收益及复苏。
在潘向东看来,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疫情、财政等实际情况发放消费券。“要注重向低收入人群、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倾斜,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应是未来发放消费券重点。”潘向东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不论是消费券也好,贷款消费也罢,其维持消费乃至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短期的,提振消费刺激经济的根本在于稳定人民对经济的预期、对收入的预期,这才是刺激并稳定居民消费的根本。
值得关注的是,在3月1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表示,为促进国内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支持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地方出台政策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要考虑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二要让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真正把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