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3月09日 星期一

“中华德博物馆”将成为中华道德基因库

■胡 平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3月09日   第 10 版)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道德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老子的《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 “道”,不是“道德”,而是“规律”,是看不见的,是通过“德”表现出来的。

  对于道德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之一指的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通常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会有所差异。即道德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也不同。

  中华民族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中华道德是立人之本。典籍中的相关表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表达了道德是立人之本这样的信念;“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即指要以美德懿行作为安身立命之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指将道德修养作为最崇高的事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指的是将高尚的道德作为治国安邦的资格与大计。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对于道德理念的高度概括和归纳体现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思想的博大精深;儒家的道德理念相比于道家来说,则富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具备了明确的评判标准。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道德,其实主要就是指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架构的道德体系。

  可以说,中华道德是中华文化之宝、国家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之魂。法治社会中道德作为调整人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处世立身的立足之点、社会和谐运行的保障之章、世界和平稳定的捍卫之法。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纵观历史,传统道德在惯性思维作用下,宋元以后它的保守的一面日益突出,其消极性逐渐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痼疾。

  然而,传统道德果真仅仅是落后的理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全方位地分析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中有益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容与真正落后的部分区别开来,不能放弃其中优秀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髓,做到古为今用。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党中央始终从战略角度来看待道德建设问题。强调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吸纳中创新,要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评估标准。

  为此,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中华德博物馆”正在创建之中,其目的与意义就在于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以“中华德”为主体的文物收藏到博物馆内,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一个平台;担负起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道德的重建、精神的回归、民族的复兴交出一份别具一格的答卷。“中华德博物馆”将成为中华道德的主要基因库和传承基地,使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优秀道德再次展现其顺应时代变迁而不断自我完善的魅力。同时,“中华德博物馆”的建立也将为传承和辐射中华优秀道德提供有力的支撑,必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其应有作用。

  诚然,中华道德的传承还是必须依靠体制的完善和机制的改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对于传承中华道德仍然适用。中华文明的精华必须得到传承,而传承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具体来说,主要就是通过从儿童到青年的持续教育来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真正把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加以发扬光大,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全民族的向心力,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向世界展示其同样高度的精神文明。

  笔者作为参与创建“中华德博物馆”其中的一员,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笔者将会竭尽所能,为传承弘扬中华道德文化贡献积极力量。

“中华德博物馆”将成为中华道德基因库
增强责任意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