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20年01月06日 星期一

击剑教练员王洪宝:

“剑”证风雨,传承热爱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 中国城市报 》( 2020年01月06日   第 23 版)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击剑馆全体教练员合影,右5为王洪宝。

  王洪宝在为小队员辅导击剑动作。

  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击剑馆内,两位击剑运动员正在训练场上挥剑竞技,他们的速度迅捷,动作有力,一方快速后退闪避,而一方则向前进攻逼近。这两位运动员的身高都在2米以上,双方正战得难解难分。

  除了场上对抗产生的摩擦声和撞击声,训练场边还不时传来呐喊声和助威声:“王哥加油!王哥加油!”两位运动员中究竟谁是“王教”?记者正好奇时,场上的竞技结束了,只见其中一位运动员卸下护面,发出爽朗的笑声并向记者走来。“这是我们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击剑队的教练员王洪宝,虽然他已经48岁了,但我们都习惯称呼他为王哥,因为看起来年轻嘛。”一旁的击剑队队员金圣杰笑着向记者介绍道。

  一封改变命运的推荐信

  上世纪70年代,王洪宝出生在北京市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王洪宝说:“由于父亲过世较早,家里还有四位姐姐,所以生活还是很艰难的。1989年我初中毕业后,就没有机会继续读书了。”

  据王洪宝回忆,当年他的身高已经达到1.9米,可体重只有75公斤,有些偏瘦。为了加强身体锻炼,他开始寻找各种平台和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北京市房山区某钢铁厂组建了一支业余篮球队,恰巧缺一名中锋队员。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以身高优势在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在那支篮球队里,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那段经历也鼓励我不断尝试各类体育运动。”王洪宝说。

  1990年对于王洪宝来说是关键的一年。那一年,正值北京亚运会,在浓重的体育氛围中,王洪宝坚定了内心的体育梦,他说:“我与当时专业的排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身高差不多,我觉得自己也有从事专业体育运动事业的条件和可能。”当时,他在钢铁厂的领班老谢,主动替他向北京市体委(现为市体育局)写了封推荐信。让王洪宝感到幸运的是,那封推荐信被当时的北京市体委训练处处长徐建中(现为市体育局副巡视员)收到了。

  “北京市体委给钢铁厂传达室打来电话,我收到消息之后急忙跑到传达室,冲进门的时候,忘记低头了,由于门的高度比我的身高低,所以我的头直接磕到门框上了。即便如此,我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如今提起当年的情景,王洪宝依旧激动不已。

  这封改变命运的推荐信不仅被当时的北京市体委收到了,还引起了一些业界人士的重视,几位有名气的排球教练员、击剑教练员分别对王洪宝进行了专业体能测试。王洪宝说:“我被击剑运动员那身帅气的服装以及绅土般的气质深深地吸引,所以在那之后,我便踏上了击剑运动的道路。”

  以剑育人 孜孜不倦

  1990年底,王洪宝被当时的北京市体委击剑队破格录取。在那里,他一待就是9年。王洪宝坦言,由于自己不是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进入击剑队的,所以在训练中特别吃力,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击剑运动员。

  1999年,王洪宝退役。历经辗转,他依旧选择坚守自己深爱的击剑事业。2001年,王洪宝成为了一名击剑教练员。

  带着好奇,记者在北京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击剑馆内,旁观了王洪宝教授的一堂击剑训练课。课堂上,王洪宝照例训练着不同年龄段的队员,帮他们纠正动作,传授要领。记者注意到,击剑训练服很是厚重,把队员包得严严实实。王洪宝介绍,击剑训练服一般是用厚牛皮制成,厚度大约有2厘米,至少有2.5公斤重。在训练中,由于队员向前的冲击力较大,韧性十足的厚牛皮便会起到保护作用。而对于穿上牛皮训练服的击剑教练员和队员来说,夏天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季节。“气温高、衣服厚,一堂训练课下来,教练员和队员均减重1公斤。”王洪宝幽默地说,“要想减肥,击剑包你瘦!”

  随后,王洪宝向记者普及了击剑训练的相关知识:“队员要从基本技术练起。从握剑到实战姿势,再到单一技术动作的应用,比如向前向后移动、直刺、转移刺、防守等,都要稳扎稳打。”

  正说着,记者看到有几名年纪稍大的队员正跪在地上帮助小队员纠正动作。其中,王洪宝的学生姜思雨对记者说:“基础训练很辛苦,尤其是对小队员来说。他们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一个基础动作往往需要教练重复示范很多次才能学会。”

  除此之外,击剑运动对于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要求比较高,此类训练具体分为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大项。在击剑馆内,伴随着王洪宝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集合完毕,开始了专项技术训练:快速步法移动、前后移动弓步快速转换、缠绕剑、多位置击打训练……完成后,又开始了专项力量训练:快速高抬腿、3米和7米往返跑以及各种借助于器械的小肌肉群力量练习等。

  王洪宝认为,击剑既是一项“绅士运动”,还是一项运动视觉艺术。这项运动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气质,还增强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团队协作能力。“要想出成绩,必须把每一堂训练课当比赛,用比赛的要求做好每一个动作。我和队员们场上是师生,场下是朋友,以剑育人。”

  以剑会友 以“侠”相聚

  王洪宝回忆,在2011年之前,北京市东城区的击剑事业还是一片空白。2011年,他和他的队友们,在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组建了击剑队。

  据了解,这支击剑队伍共有10名击剑教练员,他们大部分是前北京市体委击剑队的队员,还有的队员曾入选国家队。这些击剑运动员退役后,出于对击剑事业的热爱,又以教练员的身份相聚在了一起。

  “我们让初学者出成绩,单凭‘热爱’两个字是不够的,教练员和队员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如同‘好学生不一定是好老师’一样,但是好学生往往具备当一名好老师的基础。”王洪宝说,教练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自己和队友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司其职,团结互助,逐渐成为了一个高效、优质的教练员团队。

  作为新时代击剑教练员,王洪宝在工作之余还有着自己的爱好。他热衷于弹电吉他,曾组过一支乐队,音乐是他日常放松的一种方式。“在训练、比赛之余,给队友们弹奏一支拿手的曲子,既缓解了工作上的压力,又能让他们感到轻松、开心。”王洪宝说,“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击剑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有着侠客心态与性情。我们好交朋友,场下一起吃个饭、玩个音乐,场上互相切磋击剑技术、互相提高技艺,别提多开心了。或许,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来痴迷击剑的原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剑”证风雨,传承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