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行业声音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2月09日   第 12 版)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谭顺辉

  用先进装备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封闭性、稳定性、防护性和可靠性等优点,向地下要空间、要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地下空间发展需求的增加,现有的传统技术难以满足需求,安全、效率、成本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城市原有的规划和现在的发展难以契合,规划设计的不科学,管理的不系统,导致地上地下的硬件设施非常密集,给城市智能化发展带来很多困扰。地下空间的扩展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展望,设计各种施工装备、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要综合考虑、联合推进。

  在城市拥挤繁华的市区中规划多条隧道很难,而一条隧道集合多种功能和用途却是未来的规划趋势。因此,大范围、高质量的盾构机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各地大力推广盾构法,用CC工法在大范围的空间结构中来回穿梭。这使得项目团队在地下施工的时候不影响地面,且全程更加安全、快捷、高效,给繁华城市、老旧小区和既有广场带来了新的建设方式。

  中铁装备致力于工程装备的开发,旨在用先进的装备推动地下空间发展,用先进的技术撬动地下市场的大兼容、大进步,实现地下管廊、快速路、交通物流、城市污水管道、人防工程和国防工程等多种功能设施的系统规划和智能管理,推动地上地下智能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专业委员会产业与金融创新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 郭海飞

  用绿色债券和供应链ABS

  破解产业融资难题

  今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首次从产业的角度厘清绿色产业和项目的标准与范围,为绿色债券激励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奠定基础,促进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稳定及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统筹的绿色债券,发行方式灵活,发展期限较长,偿付方式灵活,募集额度比普通的债券多出20%,债券募集总额可占项目总投资的80%。绿色企业债券属于企业债,要求发行企业累积债券融合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绿色债券可以直接向省发改委提交申报材料,由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专报,然后再由国家发改委完成审核。

  供应链ABS前置的方式可以为重大工程项目解决项目前期投资的相关问题。供应链ABS的价值有两点:第一,能够解决地方政府或国有平台公司工程项目前期的资金需求,缓解大型项目前期的资金周转压力;第二,通过项目总承包商的外部增信,获得更高信用评级,从而降低发行成本。

  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鲲鹏国振科技产业发展(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战略顾问 卞 东

  我国芯片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芯片产业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和基石,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我国芯片自给率仍然较低,核心芯片缺乏,高端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控制,芯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由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芯片:万亿市场增长下的求生之路报告》显示,芯片生产流程是以电路设计为主导,由芯片设计公司设计出芯片,然后委托芯片制造厂生产晶圆,再委托封装厂进行芯片封装、测试。其中,晶圆制造是规模经济,具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在晶圆制造领域,我国与国际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存在天然门槛。此外,相较于芯片产业链中设计业的备受重视,国内企业在晶圆制造环节由于资本支出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长期受到忽视,导致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拉大。

  尽管我国芯片行业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其中表现也不乏亮点。如近年来,我国设计产业链上游芯片设计份额不断扩大。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芯片销售额为5412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设计环节贡献同比增长26%,销售额为2074亿元,是三个细分领域里增长最快的。

  发展芯片产业是我国科技真正崛起的必经之路。今年以来的各类国际性事件再次给我国半导体产业敲响警钟,但从中长期看,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推动国产替代的新机会。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导,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

  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顾 明

  细化城市的数字化标准建设

  工业发展至今,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产生了专业分工过度精细化现象,进而导致组织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这是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信息社会,数字化标准能够重构新的边界,协同组织各个部门、产业链以及城市群,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我国现有工业基础标准约5700多项,这些标准如何与未来的数字世界拉勾?广东省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经验。该署基于信息模型技术,从纯粹的代建管理政府工程项目,逐渐转向为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服务,从规划设计、建造设计和管理手段方面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信息模型技术使各个环节基本的行为数据、功能数据和质量数据汇集在一个模型中,通过标准化的方法使得这些模型和信息可以共享。

  未来的数字化标准建设是多维度、多专业、多领域的,将专业标准、领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融入同一数字体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字标准。只有实现这样的标准体系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城市的数字化标准建设,从而建设好智慧城市。

  数字化城市是基于各领域信息模型的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智慧化服务,这是未来智慧城市的基本逻辑。在未来中国城市品牌的评价标准中,除现有维度外,数字化程度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标准,数字资产可以作为评论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上海通冠市政设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 斌

  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的三大理念

  公共设施也叫城市家具,大到公交站牌、公共厕所,小到护栏、垃圾桶等,品类很多。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内部重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冠城市家具研究院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关于城市家具标准化建设的三个理念:

  一是经典与统一。经典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被城市居民认可,成为城市生活文化的符号和名片。国内比较经典的城市家具是上海的电话亭和公交站牌,山东日照、广东中山等地的智能化公交站牌以及山东菏泽的方舟公共厕所等。它们在设计、造型、原料、工艺上都是统一的,很容易成为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二是系列化与运维平台。城市的公共设施不是一种,各种公共设施都由政府各部门调配、分管,所以每类公共设施之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关系。公共设施是服务于民的,应该是三分建设,七分运维。要把所有公共设施纳入一个管理平台,相关部门通过智能化总平台,能够看到每个公共设施的状况和维护需求,以便遇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三是智能与环保。智能公交站台可以实现智能报站、人脸识别、手机充电、WIFI覆盖等生活服务,让公共设施能够活起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在环保方面,我们提出要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例如在新型厕所建设中采用雨水收集过滤消毒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洗手用水,可以实实在在践行环保理念。

  江苏省双创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卫 旺

  把握信息时代 加强产业融合

  城市真正的活力要靠产业激发,产业发展的密度和浓度能够为城市吸引人才。绝大多数城市产业变迁的基本脉络,是从乡村集体经济到区域重大产业招商,从开发区到工业园区,通勤时间和成本高,导致了产城分离的现象。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核心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的微观主体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区块链、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技术逐渐实现了大融合,把各类信息通过汇编整合的方式变成知识,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产业融合新方式。

  欧美产业逻辑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就已进入网络系统,不再是信息封闭的逻辑。但目前我国很多产业结构还处于条块化、单项产业集聚阶段,没有实现产业高质量的融合,也没有实现价值链的整合。

  城市是各领域功能多样性的混合,是产业、功能和角色的混合。城市的产业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的其他领域形成互补、加强融合。寻找未来产业的出路,有五个方面的措施:优化产业运营;提升产业链服务能力和产业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加强产业无形资产能力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加大财资管理平台;提升业绩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四川省南充市鑫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殷邦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推进城市创新发展

  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位列中国百强品牌城市第56位。透视南充城市创新发展的模式,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坚持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相融合,着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南充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抓好城市功能完善及风貌治理工作;改变“新官不理旧事”的陈旧观念,坚持问题导向抓综合治理;探索建立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共管新机制,实现城市有效治理和科学管理。

  坚持城市建设发展推进与城市品质提升相融合,增强城市集聚力。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靠行政外力,还要依靠城市品质效应所激发的集聚力。南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指导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

  坚持生态优先与文化兴城相融合,激活城市精气神。生态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南充自然资源独具,文化底蕴雄厚。南充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积极推进阆中古城的保护与利用,并全力建设水城、赛城和康养城,向“四城同构”方向迈进;推进蓬安县相如故城建设,延续千年辞赋文化;推进中心城区安汉故城建设,传承三国文化,形成了生态保护与文化兴城共融的发展格局。

  (以上内容由中国城市报记者刘唤宇、邢灿整理)

行业声音
产城携手共绘蓉城“医美之都”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