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福建屏南:为乡村振兴插上文旅的翅膀

■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文图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2月09日   第 18 版)

  水田书店。

  读者在水田书店内选购书籍。

  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万安桥始建于北宋时期,是现存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

  12月3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第一批精选试点村、连片推进村和试点县名单上,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入选试点县的县份。

  政策+资金 厚植文创沃土

  有着奇秀风光的屏南县,曾因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使得“空心村”不断涌现,“老屋凋敝、乡村冷清”成为当时屏南县境内不少村庄的状态。

  “为了让村庄活起来,自2015年以来,屏南县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以全新思路引领乡村发展,激活乡村地理价值和每个人的个体价值,打造比传统农村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与创业方式,达到引人留人、创业兴村的目的。”县委常委、屏城乡党委书记米古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古村逐渐荒废的状态引起了屏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把日渐“空心化”的农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点。

  “我们决定用文化唤醒乡土,用创意激活乡村,为此,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实施了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积极探索文创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米古月说。

  为了建设有情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屏南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的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互动的工作格局,以坚决的行动落实项目,以优质的服务引人留人。

  《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每年还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同时,先后争取到中央和福建省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5600万元,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厚植起了文创沃土。

  改革创新、高效推进,屏南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富有屏南特色的文创推进乡村振兴新路。

  “三引三创”破解人才难题

  千峰竞秀,百川争流;屏山汾水,人文荟萃。屏南境内分布大王台等商周文化遗址14处,这些历史赋予的珍贵遗存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青睐。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和他的团队是屏南首批引进的文创人才。从漈下到双溪,从龙潭到四坪,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不同的村子里都能看到迈着匆忙脚步,指导古宅修复、古村文创项目设计、为画友上课的林正碌。”

  林正碌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率先在甘棠乡漈下村试点,为村民提供油画教学。“在漈下村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人人都能作画,人人都是‘艺术家’。”米古月告诉记者,随着文创的植入,千年古村日渐复苏,古村旅游风生水起。在漈下村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屏南县持续发力推动,在双溪镇设立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

  人来了,村才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招才引智很重要。”米古月告诉记者,为了壮大文创人才队伍,屏南创新实践,着力“三引三创”,破解乡村谁来振兴、如何振兴难题,闯出了一条“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三引”即创新人才政策引进“高人”,采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方式,引进专家团队驻村主持实施文化创意项目,保障基本经济待遇,给足才华施展空间;改善创业环境引回“亲人”。改善村落基础条件和生活创业条件,复办乡村小学、提升医疗设施、优化人居环境、落实创业奖补等,吸引大批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构建新型社区引来“新人”。发挥“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平台作用,根据人群分化特征,引导城市居民到村里认租修缮房屋长期定居,打造具有相同特质的新型乡村社区。如今,龙潭、四坪两村现有“新村民”100多人,龙潭村回流村民300多人。

  “三创”即创新老屋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或20年”模式,以村级组织为中介进行老屋流转,避免出现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也解决了闲置民居“保”与“用”难题;创新老屋修缮机制,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运作模式,既便利租户,又实现技艺传承和老屋保护;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试行乡村建设项目“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管理机制,由村级组织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及全程监督,提高工程效率,节约工程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老屋修缮改造近300栋。

  在政策的扶持下,著名批评家、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程美信牵头实施“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活动,开展电影培训、古村摄影写生等活动;在有竹编传统的前洋村,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修缮恢复古民居,开辟竹编、陶瓷博物馆,邀请印尼、美国的竹编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大型竹编装置艺术品,推动竹艺复兴,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韵前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棠口镇棠口村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来这里写生创作,秀美山水入画来。

  引进IP 打造样板工程

  有着“屏南四大书乡”之一的屏城乡厦地村,隐藏在距屏南县城七公里的省道公路下的树丛后,稍不留意,就会忽略这里。记者驱车来到这个幽静的山坳,只见四面环山,一条小溪穿过村庄和田野,黄墙黛瓦的老屋依山势而造、高低错落,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眼前舒展开来。

  “厦地的整体格局虽然保存较好,但实际上很多古建筑已经废弃坍塌,只剩下残墙。”米古月解释说,由于村民的外迁,古民居多已年久失修,许多人家甚至将祖传老宅的内部构件拆掉变卖木料,用来补贴建新房建设费用。

  “2015年,在屏南县政府出资支持下,程美信来到厦地,开始主持保护性重建工作。他号召并带领志愿者团队,对厦地村进行了抢救式修复,村里倒塌霉烂的古建筑基本得以加固。志愿者们疏浚河道、修铺山路、恢复植被,开启了厦地的重生之路。与此同时,文创也被带进这个古村,先锋书店是厦地在修复过程中第一个被引入的项目。”米古月说。

  厦地村并不出名,但在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看来,却是屏南最动人的古村。

  2018年底,先锋书店与厦地村达成合作协议,开始着手打造以“学术、文化沙龙、咖啡、艺术画廊、电影、音乐、创意、生活、时尚”为主题的乡村水田书店综合体,搭建出一座可供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以水田立意,将书店建在田野中央,希望将时代的目光聚焦乡村。”钱小华说。

  其实,很难想象,这座占地200多平方米,建在稻田中央的夯土民居使借助着四周仅剩的几面墙壁,内部空间用清水混凝土搭出一个非常现代的空间,老墙体保留下来的“神龛”里,整齐摆放着图书,二层悬挑的咖啡馆混凝土露台从老宅中伸出,环绕的整体玻璃打通三个方位的视线,将美妙的田园风景引入。

  据水田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厦地水田书店重点汇聚了有关农耕文明、乡学教育、书院私塾以及乡土写作的耕读主题图书,另外还广泛搜集了与八闽文化、闽东风情、屏南历史地理相关的书籍,精选了建筑、摄影、美术、电影、设计类别的理论及通识图书,加上再三精选的人文社科经典书籍,共5000多种、计7000余册。

  “有了强有力的文创产业的植入,未来屏南县借着文旅来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可以说更好走了。”夕阳下的稻田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米古月向记者说。

福建屏南:为乡村振兴插上文旅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