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城市声音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12月09日   第 10 版)

  安徽淮北南湖生态公园。吴克涛/视觉中国

  湖北宜昌夷陵区太平溪镇境内三峡库区沿岸风景。张国荣/视觉中国

  陕西延安宝塔山。视觉中国

  安徽蚌埠,龙子湖风光。杨敏芝/视觉中国

  山东泰安和园景区。王 琦/视觉中国

  安徽省淮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黄晓武

  推进产业转型 建人民满意的活力之城

  安徽省淮北市正在科学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即:坚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工作中心,激活招商带动、创新驱动两大动力引擎,打造政治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个“绿水青山”,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赋动能,推进产业转型,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活力之城。2013至2015年间,我们针对产业上“除了煤电酒,什么都没有”的百姓焦虑,坚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不仅实现传统煤电产业向现代煤化工和高效洁净发电的产业升级,更引进培育了陶铝新材料、金龙机电等“世界第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企业,形成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补短板,推进城市转向,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品质之城。首先,规划体现民意。针对淮北地域南北狭长、市区和县城均相对集中于北部、对南部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力不强的市情,编制全域空间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其次,建设满足民需。不断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新建扩建公园、绿地、商场、道路、管网、停车场、菜市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最后,治理彰显民本。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区职责,下移执法重心,充分调动区级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优生态,推进发展转轨,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之城。淮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60年的采煤历程中,形成了230多平方公里的沉陷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我们积极回应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期待,创造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暨生态修复的淮北经验。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创优势,推进动能转换,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兴业之城。加快推进“去降补”“放管服”以及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企业注册开办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日办结,“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六大中心组成的“五分钟”服务圈便民利企,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促和谐,推进共建共享,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之城。对接群众改善住房条件需求,创新“居民自治棚户区改造委员会”“房票”“房产超市”等举措。大力弘扬淮北红色文化、孝道文化、好人文化,以优秀文化涵养“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煤城品格。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久久为功推进全域文明创建,2017年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153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人口占比位居全国第一,淮北大地处处爱心洋溢、温情涌动。

  陕西省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薛占海

  坚持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的核心特质

  厚重的城市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文化,赋予了陕西延安城市建设发展特殊的含义。多年来,我们始终怀着崇敬之情,坚持把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延安作为重要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担当,围绕“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城市定位,扎实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功能服务,补齐短板弱项,努力打造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一,坚持顶层设计与专项规划并行,突出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理念,全面梳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分析城市构成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特色文化展示、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加快城市各项总规详规编制。

  第二,坚持城市开发与旧址保护并重,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延安属典型的“线”型城市,城区人口密度过高,许多革命旧址处于城市建设核心区域,城景争地矛盾突出。保护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延安城市的内在要求和核心特质。为此,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城市中疏外扩,加快建设城市新区、推进旧城改造,妥善处理革命旧址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开发建设关系,中心城市核心保护区多拆少建,革命旧址景区周边只拆不建,力戒大拆大建,将革命旧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改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成片推进。

  第三,坚持生态恢复与环境提升并进,突出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优先作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以延河为主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力呵护山水、修复生态、美化环境,促进全市生态功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四,坚持功能完善与民生改善并举,突出城市发展的服务性。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针对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空间不足、公共服务滞后、交通出行不便等“城市病”问题,启动实施了一批交通拥堵地段道路、城市街景、老旧小区改造和机场车站、高速路口等门户节点治理提升工程,集中更新了一批水电气热供应和通信管网,合理布设了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首部以市容市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

  第五,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培育并立,突出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助产、产城融合”思路,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建设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在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园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稳定城市发展基础。

  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 诚

  严谨高效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安徽省蚌埠市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蚌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85年,在蚌埠发现了新石器遗址,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尤其是出土的陶塑人面,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的人物雕塑美术作品。与此同时,中国乐舞诞生于蚌埠;奠定大汉基业的垓下之战发生在蚌埠,“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在这里演绎;此外,朱元璋也曾在此习武读书。

  蚌埠交通网络发达便捷。蚌埠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从这里乘坐高铁出发,40分钟便可到达合肥、南京、徐州;两个小时到达上海;3个小时到达北京,5个小时到达福州。近年来,又相继开通了铁海联运专线,以及从蚌埠到西安再到亚欧的中欧班列。

  蚌埠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众所周知,大禹劈山导淮就在在蚌埠,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之举。蚌埠延续了创新的血脉和基因,持续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蚌埠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硅基和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享誉世界的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等在此诞生。

  蚌埠服务质量严谨高效。2017年,在外省考察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企业和蚌埠的城市产业定位非常契合,于是我拍摄了这个企业负责人的名片发给了相应部门负责人,让他们去对接联系。没想到我们的考察还没有结束,两方协议就已谈好,目前这个企业已经在蚌埠实现了量产。去年,蚌埠的营商环境综合测评得分在安徽省名列第一。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线上线下企业开办一日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抵押登记也都实现一日办理。我们要求文不过夜,事不隔天,搭建了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的组合拳。

  蚌埠精细化管理稳步推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处理好大众和小众、大机遇和小机遇、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举例来说,蚌埠是安徽省偏北的城市,城市居民都有房前屋后种菜的习惯,为了强化公共绿地管理,我们制定相应条例,配套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要求已经种植蔬菜的群众承诺当季收获后不再补种,对“毁绿种菜”现象进行人性化的全面清理。

  湖北省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国斌

  惠民为本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湖北省宜昌市是“国之重器”、世界最大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嫘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勤劳智慧的宜昌人民共同书写开拓奋进的宜昌故事,让宜昌从峡江小城蝶变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第一,坚持“两山”理念,打造山水交融的生态绿城。长江干流流经宜昌232公里,宜昌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特殊使命。我们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打好“关改搬转治绿”转型组合拳,为长江留绿、为发展留白,用生态颜值赢得发展高素质。

  第二,坚持绿色转型,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强城。宜昌加快培育新动能,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宜昌智造”销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个世界第一、6个亚洲第一、5个中国第一。人福药业是亚洲最大的麻醉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长江钢琴规模世界第三,全球每7架钢琴有1架宜昌制造;宜昌蜜橘、宜昌红茶、宜昌猕猴桃三张城市名片享誉中外。

  第三,坚持以文化育人,打造崇文厚德的人文美城。宜昌是湖北省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也是湖北省唯一一个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获得城市,“三连冠”复审中群众满意率96%,在全国80个城市中位居前列,文明城市成为宜昌最亮眼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宜昌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钢琴之城”、湖北省首个“中国诗歌之城”,连续多年成功举办长江钢琴音乐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文化铸就品牌,城市美名远扬。

  第四,坚持文旅融合,打造四海皆宜的旅游名城。宜昌旅游资源丰富,挟名山而兼大川,拥自然而富人文,显外美而毓内秀。宜昌有神秘古老的巴风楚韵、雄伟壮美的高峡平湖、如梦如幻的三峡画廊,每年近亿人次游客来此追寻“诗与远方”;宜昌有精彩的三国故事,子龙救主、翼德横矛、云长点兵,《三国演义》有36回故事发生在宜昌。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让海内外朋友们想来宜昌、爱上宜昌、再来宜昌。

  第五,坚持惠民为本,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宜昌坚持城为民建、市为民享,致力打造高品质的出行环境、居住环境、服务环境,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近日,宜昌刚刚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是全国第三个、湖北省第一个获此评价的地级市。城市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市民生活才可以更加方便、更加舒心。

  山东省泰安市副市长 赵德健

  产业兴则经济兴 经济兴则城市兴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下,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山东省泰安市是一座因泰山而得名的城市,寓“国泰民安”之意。新时代的泰安,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

  我们有城市建设的大需求。我们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稳步上升之势,近3年城镇化综合水平居山东省第4位。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发展力度,重点围绕基础设施、能源、生态、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城建项目,推进路网、绿网、水网“三网同构”,供水供气供热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

  我们有“产业兴市”的大战略。目前,围绕新材料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泰安已经有光纤预制棒及光纤制造、万吨级高端芳纶、高端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九女峰乡村旅游、鲁商客天下、陕西旅游集团“演艺秀都”、山东高速“热带雨林”等项目落户,有的已经启用或即将投产。下一步,还将重点培植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医养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现代高效农业、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五大优势产业。

  我们有文化旅游的大市场。旅游是幸福产业之首,也是泰安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为充分发挥其王牌牵引作用,我们重点依托“两山一河”旅游发展框架和布局,在重点对泰山核心景区保护提升的基础上,加快外延景区的转型发展,不断生成新的增长点和拉动力。泰安谋划建设了以徂徕山大汶河“健身休闲”为主题的大景区,重点突出生态、旅游、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完善功能,集聚项目,形成了新的增长极。大力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我们有产城融合的大平台。泰安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把招商引资与城市走向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徂汶景区。东部新区降低土地容积率、降低土地出让金,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西部包括高铁新区、泰安旅游经济开发区、岱岳区西部新城等,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南部泰安高新区作为全市高新高端产业聚集区,首期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起步区,远期规划210平方公里的大园区;北部按照“大景区、大旅游、大项目、大目标”的要求,着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医养结合等新兴业态。

  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城市兴。我们将着力为广大企业搭好成长舞台,让每个企业都可以在这里焕发活力。

  (本版内容由中国城市报记者郑新钰整理)

城市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