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安徽铜陵:“古铜都”如何熔旧铸新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30日   第 48 版)

  山水铜都。
  周久生摄

  铜陵市某企业的铜箔生产线。
  铜陵市委宣传部供图

  铜陵市滨江公园一角。
  伍宗保摄

  铜陵市滨江阅读点。
  铜陵市委宣传部供图

  安徽铜陵,因铜闻名,以铜而兴。

  作为“中国古铜都”,铜陵拥有太多关于“铜”的荣耀——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产业产值一度占据这座城市经济总量的九成。

  数据虽亮眼,但隐忧也随之浮现:经济结构单一,污染问题显现,资源枯竭的压力与日俱增。眼见着“老本”要吃完了,铜陵开始思“变”。

  

  以技术升级构筑产业

  发展新优势

  心无旁骛做好铜主业,改造升级炼铜技术,是铜陵城市转型的第一步。

  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国有铜业企业。其下属分公司金冠铜业坐落在长江下游岸边,那里拥有我国铜工业最先进的绿色铜冶炼技术。

  走进金冠铜业厂区,几乎看不到烟气和灰尘。厂区内被绿色覆盖,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的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厂。

  在其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只见汩汩的红色铜水自动被浇铸成铜块,除了开着铲车运送阳极铜板的工人外,现场看不到其他操作工人。

  据了解,金冠铜业厂区集世界先进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顶吹熔炼、智能数控吹炼、PC电解、两转两吸、非衡态高浓度制酸、离子液高效脱硫工艺等各类成熟冶炼工艺技术于一体;阴极铜优质品率、铜冶炼总回收率、铜冶炼综合能耗、电解电流效率、选矿尾渣含铜、硫捕集率等多项生产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含重金属废水零排放,冶炼废渣全部被综合利用。

  “我们已于2007年关闭第一冶炼厂,对年产18万吨电铜的第二冶炼厂实施了永久关停。”金冠铜业分公司经理赵荣升介绍说。

  在企业转型的迥异命运中不断摸索,铜陵人逐渐明晰了城市转型的路径:做足铜文章,持续完善铜冶炼、铜深加工、铜研发、铜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

  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在做好铜主业的同时,铜陵也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据了解,铜陵正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力争将半导体装备与材料列入省级重大工程或专项。

  与此同时,铜陵也正在集成电路、5G产业、生物医药及仿制药、新能源、3D增材与制造、以金属铼为代表的高端新材料等现代先进制造领域做文章。数据显示,铜陵市非铜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1%提高到去年的45%。

  以经济转型厘清城市

  发展新思路

  过去,铜陵冬瓜山铜矿每年选矿过程中会伴生110多万吨硫、铁精矿等废弃物。废弃物直接堆入尾砂库,会产生污染且有安全隐患;如若卖给制酸企业,焙烧脱硫后产生的大量废渣难以处理。

  这个难题怎么破?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铜陵得出了答案。

  围绕以铜、硫、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资源产业链,铜陵实施千亿铜产业、百亿精细化工、百亿新型建材循环化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三大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水平。

  在铜陵市的曲折探索中,原先被弃若敝屣的硫、铁精矿变成了宝——硫精矿回收后用于制作硫酸,焙烧脱硫后的废渣混入一定比例的铁精矿用于生产铁球团,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通过有机胺吸收系统清洁处理后,再返回制酸车间制作硫酸。整个过程产生的烟气、热量等回收后,用于发电、供热。

  铜陵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铜陵大力开展工业生产余热利用,建成铜冶炼烟气余热利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等一批项目。全市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可为本地工业提供1/3用电量,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收益10亿元以上。

  效果怎么样,数据最有发言权。“十一五”以来,以铜、硫、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链总产值翻了一番,但主要污染物排放却减少了近50%,单位产品能耗下降了约20%。

  值得一提的是,铜陵还借助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市、资源型城市政策平台,整合地方政策,设立“1+4”专项引导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形成与国家和省政策有效衔接、相互支撑、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示范建设以来,全市共整合各类财政性资金50多亿元,推动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200多项,带动社会投资270多亿元。

  以环境转优增添绿色

  发展新活力

  初秋傍晚,晚风微凉,可铜陵滨江生态公园内依然游人如织,热闹不减:有的坐在公园内的石凳上聊天,有的漫步在公园内的江边小道上远眺风景,有的在围着步道跑步健身……江岸上亭台水榭、绿树成荫,站在一隅,可远眺水天一色的美丽江景。

  伴着长江,倚着绿岸,全民阅读示范点拔地而起。这个“通往书海的码头”建筑面积达516平方米,由3层组成:底层是临江阅览区,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

  走进书屋中层,室内四壁以书架为墙、书架为椅,头顶的竹风铃如山水般自然起伏,给人直达心灵的慰藉。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应该静下心来读读书,在文字中找到一方心灵净土。”正在看书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一片荒凉,只有脏乱差的小码头。自书屋建成以后,这里成为了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但谁能想到,如今高颜值的“灵魂驿站”过去曾是一个废弃的码头。而它所在的滨江生态公园的前身还是杂乱无章的江岸。

  回忆起这片土地的过往,铜陵市民孙先生用了“临江不见江”的说法。

  “那时很少有人踏上堤岸,仅滨江大道上川流不息的大货车就让人望而却步;再看江岸杂草丛生,大大小小的码头旁捞砂船机器彻夜轰鸣,傍岸的渔船上也是锅碗瓢盆叮当响,加上岸堤崎岖不平,所以很少有人去散步。”孙先生说。

  2012年11月26日,这里正式动工改造。

  数字足以证明改造过程的不易:征迁码头10个、房屋5200平方米、土地310亩;清理江砂堆场1.17公里、40余万立方米;护岸专项工程共完成水下抛石5.3万立方米,毛石粗排0.5万立方米;涉水工程共完成埋石混凝土脚槽7500立方米、植草砖生态护坡3.3万平方米;景观工程共完成外运种植土35万立方米、园林绿化30余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木5000余棵……

  经过不懈努力,昔日“脏乱差”的滨江沿岸变成了如今的生态公园。该公园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铜陵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改善滨江沿岸环境,铜陵还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创新实施山长制,强力推进采矿区裸露山体治理,开展增花添彩绿化提升行动,打造“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丽铜陵。

  “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16字被镌刻在铜陵铜文化广场的浮雕上,激励着铜陵人砥砺前行。

安徽铜陵:“古铜都”如何熔旧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