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属于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区,干燥炎热、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覆盖度低、景观效果差,是我国西部著名的干旱中心和全国造林最困难的地区之一。
2012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要打造国家园林城市的重大决策。这也是攀枝花人的共同愿望,全市上下都秉承着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精神,迎难而上,全力推动攀枝花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近年来,攀枝花市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此后,该市一直呈现出“群山环绕、山水连城”“一心、二环、三带、多点、多廊”的绿地结构与生态景观,城市绿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阳光花城景观特色充分彰显。
打造园林城市,
花城绽放新生活力
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之初,攀枝花市曾面临着公园绿地覆盖不全,分布不均的状况。市政府在充分分析市情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精准发力,重点推进了滨江立体花园、西佛寺、仁和公园、攀枝花公园、阿署达花舞人间、滨河公园、花城森林公园、河门口公园、学府公园、凤凰花公园等13个新建、改建公园项目。2016年底,已完成实际投资约11.99亿,城市公园服务性显著增强。同时为加大市民对植物的科普性认识,该市开展了金沙江南亚热带植物园、青龙山植物园、国家级攀枝花苏铁保护区等项目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
攀枝花市由于受狭长型地形及建市之初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模式影响,绝大部分道路宽度低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标准,人行道窄,可利用绿化用地较少,难以满足双向道路绿化的要求,道路景观效果良莠不齐。面对种种条件限制,市政府积极从规划入手,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多项有力措施保证道路绿化建设,先后实施了金沙江大道东、机场路、花城大道、炳仁路、弄弄坪西路、龙密路、天津路等60余条道路绿化景观改造提升项目,形成林荫路113.44公里,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提升至80.6%,市民出行舒适度大幅提高。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涉及面宽、工程量大、人口众多、矛盾复杂、关注度高等特点,市委、市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秉持不大拆大建,绿色低碳的理念,注重文化保护,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累计投入4500万元,统一修建改造了红星社区竹秀村小区、兰尖社区兰一小区、竹湖园转干楼小区、冶金社区筑炉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成功实现了老旧小区从“脏、乱、差”到“亮、净、美”的宜居小区的转变。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大大增强。
围绕立体绿化,
集约挖潜修复生态
创建园林城市之初,市相关部门通过认真分析自我的优劣势,确立了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独有的空间性和层次性,依托彩叶植物绘制城市“红、黄、蓝、紫”色脊变换,配合城市近景与远景的高立面呈现城市最佳景观效果的思路。截至2016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了8000余万元,培育栽植了三角梅、炮仗花、凤凰树、蓝花楹等乡土花卉植物超过36万株;深入实施了机场路出入口立体绿化、机场路三中人行天桥景观提升、密地桥南立体绿化、滨水新空间等共计110余个花路、花墙、花街等立体绿化及特色街区打造项目;鼓励评选了省市级园林式单位311个,花园宾馆(酒店、农家乐)41家,花园社区(小区)34个,花园家庭48户,园林式居住区达标率达55.83%,成功构建了四季有花、繁花似锦、锦上添花的“阳光花城”独特魅力。
受气候环境影响,攀枝花市周遭山体以前裸露较多,高山草甸为主要植被类型,城市视野区景观效果较差,严重制约了城市宜居性提升。
该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水平,该市积极探索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结合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了花城新区花城森林公园、干坝塘三线森林公园、马坎生态治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尖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大河流域生态修复、桐子林镇橄榄坡生态治理工程等10多个生态治理项目,累计恢复植被面积达1万余亩;建立了大湾子、保安营、马坎、枣子坪、黄家湾等11个义务植树基地,总面积达4000余亩。通过努力,与城区园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环城森林生态景观圈已初步形成,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7.52%上升到60.03%,市区视野区林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乔、灌、草”复层混交人工林替代了原有的单一稀树灌丛草坡植被,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市区视野区的“光头山”已呈现出绿意盎然的新姿,生态景观效果日渐明显。
机制技术双创新,
全力驱动绿化增长新引擎
针对攀枝花高海拔地区矿物质含量极高、引水难的问题,当地环境科技人员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探索,涌现出不少好的做法。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首先,我们利用攀枝花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开发太阳能,建成光伏提灌站22个,实现可灌溉林地756.1公顷。”据悉,仅山地森林公园、沿江阿米什段就建设了两套太阳能提灌系统,成功实现了1000亩视野区林地的灌溉。
“其次是依托金沙江、雅砻江两大水系,建立沿江引水设施,采用客土移植改善种植条件,成功实现马坎、马鹿箐等视野区沿线短期内复绿。”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对于离水系较远,引水较难的区域,则采用打井取水、运土填土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西佛寺石漠化区4000余亩绿化区域无土缺水的问题。”据悉,目前该区域正逐渐演变为该市重要的风景旅游区。
在节约性园林绿地建设中,相关部门积极引进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及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强化管理,城市绿化管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为确保乡土树种和适生植物的广泛应用,政府相关部门印发《攀枝花乡土植物名录》用以指导具体生产实践。“我们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特点,因势利导,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广透水铺装,兴建雨水滞留设施,不断提升雨水蓄积、渗透能力。”政府工作人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