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路带的重要战略支点,素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很多年前,一首名为《牡丹江》的歌曲红遍大江南北,让这座雪城走进人们视野;如今,牡丹江正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向世人展示一幅林茂、水丰、天蓝、景美的城市新画卷。
重拳治水 生态立城
牡丹江既是这座城的名字,又是这条江的名字。“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是这里的城市风貌。
王博是土生土长的牡丹江人,在他的记忆里,儿时在农村姥姥家下河摸鱼时的场景是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鱼儿游来游去,河水清澈见底。浇水灌溉,洗衣洗菜,河水方便了很多老百姓。”清清的河流淌着欢乐的过往,让他至今难以忘怀。在牡丹江,像这样的河流有上千条。
牡丹江水系充沛,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雪城儿女。这些江河湖泊既是大自然慷慨赠予牡丹江的宝贵资源,也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水源,牡丹江市专门成立了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水质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开展河湖和水库“清四乱”专项行动改善水质。
位于牡丹江干流上的镜泊湖海拔351米,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为保持镜泊湖景区水质良好,镜泊湖景区设立了污水处理设施48套,日处理污水4888吨,其中,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3个,日处理60家使用单位的污水2502吨;单体污水处理设施35家,日处理污水2386吨,已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牡丹江市水质达标(Ⅲ类)比例为50%,尚未达标断面水质有一定程度好转,镜泊湖、莲花湖水质由V类好转为IV类;市区饮用水水源地2个,今年前6个月水质达标率为100%。
值得欣慰的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使碧水保卫战、生态河湖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惠民富民,也使牡丹江的水重获“高颜值”。
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已被收入牡丹江的城市名片中。
此外,为守住蓝天,2019年,牡丹江市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机动车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控制、防止秸秆露天焚烧等措施。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份,牡丹江市PM2.5平均值为41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值为74微克/立方米,达标天数为160天,优良比例为88.4%。
牡丹江市委书记马志勇指出,牡丹江正在走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控专项整治,加大牡丹江、镜泊湖等河湖污染防治力度,努力让牡丹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留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
厚植资源优势
壮大林下经济
牡丹江的地貌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林业经营规模较大。计划经济时期林业部门最主要的业务是采伐树木,存在采伐多、栽植少的问题。
进入2000年以后,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在牡丹江市的8个林业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地方林场利用国家、省政府优惠政策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建设,组织林场职工承包林地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发展“两果一药”等新兴产业。
2018年以来,该市各地林业局、国有林场、经营大户们抓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把附近山岭、坡地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绿色银行”。
厚植资源优势,壮大林下经济。这种做法既保护了生态,也发展了经济。
据牡丹江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透露,2019年牡丹江市新增浆果6万亩、坚果4万亩、北药8000多亩,其中沙棘种植面积5万亩,成为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亮点。
随着牡丹江市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林业链条的延伸,今年春天,中国林业集团立足本地近30万亩沙棘资源,在林口县林口镇投资建设仓储、加工项目,预计到今年年底时,牡丹江在沙棘精深加工领域将实现较大突破,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跳出林业,站在整个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林区建设,这成为牡丹江接下来要走的路。
上述负责人表示,牡丹江全部林业产值包括一产造林、育苗、采伐,二产林木加工、造纸,三产森林旅游等多个方面。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全市将以更大力度培育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更多群众致富。
借旅游焕发绿色新生机
牡丹江这个天然“大氧吧”不仅让本地人越来越着迷,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此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个周末,哈尔滨市民李童带着一家人来到了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
“我是看到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有小朱家村,所以想来这里看看。”李童告诉记者,这个小村庄江水环绕、绿树环抱,风景秀丽。龙泉岛上曲径通幽,特色别墅鳞次栉比,休闲度假别有风情。“这个旅游休假地,我们算是选对了。”
除了小朱村外,牡丹江市还有90多家休闲农业实体,农家乐已发展到830家。
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镇七里地村从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债务高达40多万元。
2000年以后,村里打出了生态旅游牌,充分发挥森林覆盖率97%、全国12条红色经典旅游线路重要节点等旅游资源。一年甩掉穷帽子、三年过上好日子、五年当上榜样村、十年走上幸福路,正在这里逐步成为现实。
像小朱家村、七里镇村这样的村庄在牡丹江市还有很多。据了解,牡丹江市顺应当前乡村旅游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的趋势,正在推动自发形成的区域旅游向连点成线的全域旅游拓展,促进农家乐旅游向精品民宿游转型,不断为农村创新创业开辟新天地,为农民就业增收打开新空间。
“冰雪胜境、避暑天堂”是如今牡丹江正在推广的旅游品牌形象。
据介绍,牡丹江正在全力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编制牡丹江全域旅游规划和冰雪旅游专项规划,实施“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推出旅游+森林养生等九大主题产品,形成了“湖林雪边俗特红”七大特色,目前正在谋划推进总投资170亿元的30个重点旅游产业项目。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牡丹江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5.73亿元,同比增长13.54%;接待旅游总人数1874.66万人次,同比增长13.26%。这两项指标以及增幅均创近年来新高。
马志勇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牡丹江市先后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下一步,牡丹江市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委“六个一”部署,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断增强旅游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