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自海来,敢为天下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深圳建市40周年。从历史的进程考量,南海之滨的深圳,每一个前行的脚步都刻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示范区”……40年来,深圳一次又一次扛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千余项“全国第一”在这里横空出世。
“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新嘱托,也是深圳的新使命。
担当:城市范例
是标杆也要可复制
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深圳再一次迎来历史性时刻。
“先行”是敢为人先、勇于试错容错,意味着深圳之后,其他城市也要跟上;“示范”则是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要求深圳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高起点,高层次,大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中央选择深圳先行示范,就是要求深圳立足全球坐标系,创新突破,用“深圳智慧”树立城市样板并推广至全国。
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是在新时代对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为城市发展的未来打造标杆、锚定航向。
抢抓5G产业历史性机遇、实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蓝图中,上述每一个动作都令人期待。
回溯:40年城市蝶变
改革创新造就奇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为什么是深圳?“深圳奇迹”的密码是什么?
答案是创新。这是提高一个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引擎,也是40年来,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驱动力量。
1979年建立深圳市之前,这里还是宝安县,当时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农村人均年收入常年为120-150元,被一水之隔的香港远抛在后。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这是40年前深圳的真实写照。建市之初,深圳想要引进外资,但环境却异常困难:厂房、人才匮乏,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
然而40年后,人们欣喜地看到,现在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万余倍,跻身全球城市30强;昔日深圳最高楼仅有3层,如今超过100米的摩天大楼有近1000栋;这里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文化绿洲悄然崛起;“公园之城”令人诗意栖居;医疗、教育等民生事业健步前行。
除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深圳还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并不是偶然。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炸响在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改革开放的基因已经成为深圳的“根”和“魂”。
翻开深圳的发展史,每一页都是新的。在这里,最新的想法和制度都可以先试先行。因此,40年的时间内,这座城市创下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1983年,《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出台,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
1987年,深圳率先放开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
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证券公司。
1988年,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成立,其所在的华强北商业街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1992年,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为深圳经济特区发挥“试验田”“窗口”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8年,《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开创了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2004年,深圳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铺开,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深圳城市化率达到100%。
2014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过去的40年中,一茬茬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追梦的人,在这座城市得以圆梦;一批批优秀的企业在这里发芽、壮大。
1984年,万科还只是一家专做摄录像专业器材的供应商,四年后万科成为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公司,写下中国企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95年,比亚迪从一个旧车间起步,今天,全世界平均每3部手机就有1部的电池来自比亚迪;1987 年,华为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个破旧厂房的工棚里起家,如今华为已肩起5G重任,成为世界通讯行业的领跑者; 1998年,“小企鹅”在深圳破壳而出,如今,腾讯已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与国际化一起成为了“深圳奇迹”的注脚。
目前,深圳拥有全球500强企业7家,销售过千亿元的企业13家,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更是有60多家,这些全部是依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成长起来;如今深圳的年工业产值约2.8万亿元,其中约1.4万亿元来自外销,占比50%。
40年来,深圳走过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用数倍时间才走完的路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展望:创新驱动
描绘智慧蓝图
40年的成就波澜壮阔,它们所代表的一座城市的成长,令人热血沸腾。但急速前行,深圳也从未忘记构筑生活的美好。
如今,拥有数百座图书馆的深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爱阅之城”,文博会、书博会、深圳设计周、深圳读书月等活动轮番上演,深圳国际马拉松、中国杯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精彩不断;2018 年,深圳90%的黑臭水体得到治理、基本实现不黑不臭;空气质量在全国 169 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
今天,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城市绿道、特色公园、滩涂湿地、森林湖泊,让绿色深圳、魅力城市的称号实至名归。
如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深圳创新的脚步还未停止,传奇还在续写。
2018年5月,深圳出台了“二次房改”意见,在未来的新增住房中,40%是商品住房,而另外60%都是政策支持类住房。
去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300项“全城通办”、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等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在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深圳位居第一。
今年9月16日,深圳正式发行首批带有“交通联合”标志的“深圳市全国交通一卡通”卡,可以在全国260多个互联互通城市使用。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榜单”显示,深圳排名第一。未来,深圳将成为中国第一个5G独立组网的城市。
深圳龙华区已率先搭建物联感知接入平台,上线了十大类约22万个终端,把空气、水、消防、路灯、危化品企业、污染源企业、八类重点车辆等纳入统一监测,污染源与环保数据一图可视,实现对环保和水务的双重管理,节省了大量成本。
未来的深圳将是什么样的?按照规划,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分三步走: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走过40年,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还等待着深圳去创造、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