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叫卖声里话变迁

■梁永刚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16日   第 18 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老家的村子里尚没有商铺,交通也极为不便,人们想去到镇上购置些日用品或农具,通常要走上好久的山路。村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主要靠挑担穿行街巷的游乡小贩提供。在童年的记忆中,各种商贩的沿街叫卖声如同一支支欢快的交响曲,给寡淡无味的乡村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寂寂清晨,天光微亮,当我还躲在被窝里酣睡之时,“割豆腐哎!”一声悠长嘹亮的叫卖声透过木格窗传入我的耳中,将我从梦中唤醒。卖豆腐的商贩嗓门大,声音浑厚,底气十足,他的叫卖声在静谧的乡村早晨显得极具穿透力。早些年,卖豆腐的商贩大多是挑着担子叫卖,到后来改骑自行车走街串巷进行销售,车子后座上横放着长方形的木盒子,用来盛放豆腐。卖豆腐的叫卖声听多了,我也渐渐听出了门道:卖豆腐者吆喝时,往往把“割”字喊得字正腔圆,悠长响亮,用的是升调;而喊到“豆腐”二字时音调陡然下降,短促有力,听起来节奏感很强,宛如民歌般悦耳动听且极具韵味。 

  在昔日的乡间,那些走街串巷经营小百货的商贩被称为“货郎担儿”,他们最显眼的招牌、最具标志性的象征,就是手里拿着的牛皮拨浪鼓。不过,在我长到六七岁的时候,游乡做小买卖的“货郎担儿”已经不再担挑子了,取而代之的是拉货的架子车。即便如此,乡亲们仍习惯性地把他们叫做“货郎担儿”。“货郎担儿”大多是外乡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几句招牌似的吆喝烂熟于胸、张嘴就来:“找头发换针哎!”“拿破布陈烂套子换江米糕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我老家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的不说,仅从不同年代叫卖声的变化中,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譬如,叫卖的内容在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土里刨食刨生活的农民们囊中羞涩,手里没有多余的零花钱,“鸡蛋换盐,两不找钱”的以物换物的原始经济形态和古老贸易形式,便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在商贩们高一声低一腔的叫卖声中得以生动体现:“芝麻换香油哎!”“小麦换西瓜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贩们的叫卖声也发生了变化:“收破纸箱、啤酒瓶哎!”“收破自行车哎!”商品丰富了,农民收入提升了,成箱的方便面、饼干和饮料,走上了乡间人家的餐桌。乡亲们吃完喝完,留下了空箱子、空瓶子,等着有人来村里收购时换几个零钱。  

  进入2000年之后,常响彻乡村街头的叫卖声是:“收旧家电旧家具哎!”那些年,腰包鼓起来的乡亲们纷纷扒掉破旧瓦房,盖起了漂亮的平房或二层小楼。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大家在早些年前购置的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及年久失修的破旧家具,与窗明几净的新房极不搭配。于是村民们趁乔迁新居之时,顺便也把家具家电作了一番更新换代:电视是液晶的,空调是分体的,家具是红木的……全新的陈设都颇为精致讲究。一些精明的商贩嗅到了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们开着机动三轮车走村串户开始回收旧物件,“收旧家电旧家具”的叫卖声回荡在大路与小道之间。

  近几年,乡间叫卖声又有了细微的变化:“收旧手机哎!”“收破电车哎!”曾经价格不菲、被农人们视作“高科技”和“奢侈品”的手机,如今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且各式各样的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了功能单一的老式手机,成为农人们须臾不离的新宠,就连一些农村老头儿老太太也赶时髦玩起了微信,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热衷于追赶时代潮流的农村小伙儿们,也会在手机上追求新款,淘汰旧款。那些被淘汰的旧手机,自然也成为了做回收生意商贩的“心头好”。“收旧手机哎!”新的叫卖声再一次使村里热闹了起来。

  和叫卖内容一起变化的,还有叫卖的方式。过去,商贩的叫卖声都是自己扯着嗓子喊出来的,一边肩挑手推着货物赶路,一边大腔大调地吆喝。叫卖久了,嗓子难免发干。现如今,商贩们再也不用扯着喉咙吆喝了,他们大多都用上了既轻便又响亮的电喇叭。商贩们只需事先把自己的叫卖声录入电喇叭,然后轻轻一摁开关,电喇叭便会一遍遍重复播放叫卖声,既省了力气,又能更好地招徕生意。 

  从细微处观察大变迁,不同时代的叫卖声表现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特征。叫卖声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也许以后,叫卖声还会以其他的方式出现在不同的购物场合,我希望能有更多内容丰富的、形式先进的叫卖声出现,继续记录人们的生活变迁。

叫卖声里话变迁
都市精灵
好书推荐
莫为“没有新鞋子”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