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阿巴斯阿里·瓦法伊:

愿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16日   第 14 版)

  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阿巴斯阿里·瓦法伊

  图为伊朗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
  刘 钊/视觉中国

  9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东六街的伊朗驻华大使馆。在充满异域风情的使馆会客厅内,记者见到温文尔雅的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阿巴斯阿里·瓦法伊。在我们轻松愉快地谈话当中,记者了解到了瓦法伊对两国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深入思考,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中国通”对中国深深的热爱与迷恋。

  语言互通

  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担任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之前,瓦法伊曾是一名大学教授。由于过去的这段经历,来中国后,他把更多关注点放在高校中。“我希望通过两国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来促进深层次的文化相融。”瓦法伊认为交流的基础是语言,两国人民要建立更多联系就必须实现语言互通。

  故此,他在中国高校范围内着力推广伊朗语。“如今,在中国的伊朗人不少,在伊朗的中国人也很多,交流不缺机会,但如果不识语言,那么即使相处一室也没有意义。”

  除了语言外,瓦法伊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两国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展开更多学术讨论和课题研究。“伊朗和中国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有许多相同问题,如果发挥双方学界精英的优势,这些问题将更易于解决。”

  除了专业定向的活动外,瓦法伊还在大使馆内组织各类文化展览,以吸引中国老百姓前来参观,了解伊朗文化。

  “伊朗是手工艺品多产国,自我来大使馆履职后,曾多次举办民间交流活动。而中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我也会积极参加和支持。”在瓦法伊任职的七个月中,他带领伊朗工匠和商人连续三次参加北京举办的手工艺品展览,这些活动效果卓然、影响深远。

  瓦法伊认为,伊朗文化亮点众多,他希望更多中国人能前往伊朗观光旅游。因为这样才会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双边关系。“我认为,当下两国人民还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很多互动也还停留在专家和学者层面。扩大旅游合作将有助于提升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习俗相近

  是文化相融的催化剂

  瓦法伊说,中国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遇到的中国人都非常友善,这让他在中国的生活并不感到陌生和孤独。

  他回忆称,没任职文化参赞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只局限于资料和新闻,随着时间积累,他发现两国老百姓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一次我家亲戚带两岁多的孩子来北京旅游,很多中国人看到他们都会亲切地打招呼,对孩子更是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和喜爱,伊朗人也是如此。”瓦法伊还发现中国有不少老年人会帮子女带孩子,这种情景和伊朗非常相似,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隔代亲”。

  瓦法伊感慨地说:“伊中两国不仅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生活习俗上也非常相近,都具有热情好客、尊重长辈、关爱孩子的美德。”

  谈到体育文化,瓦法伊介绍说:“伊朗人对足球的热爱近乎痴迷,在伊朗,孩子满四岁后就会选择一支球队予以支持,当然这种喜好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通常父母喜欢哪支球队,孩子也喜欢哪支球队。”因为球队喜好不同而和朋友闹别扭的现象在伊朗青少年甚至儿童中也经常出现,这足以说明伊朗人对足球的热爱发自内心。

  瓦法伊认为,中国人也同样热爱足球,但之所以该项体育发展不尽如意,或许与它的民间融合度较低有一定关系。在伊朗大街小巷,随时都有人在踢足球,或者做一些与足球相关的体育活动。“刚来时我发现,中国很多广场晚七点后都有老百姓出来做集体运动。当时我想,这对足球运动发展是个好现象。”瓦法伊打趣地说,“后来我才知道在中国这项运动被称为广场舞,是大爷大妈强身健体的活动之一。但不管怎样,这种集体运动确实能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调性和增强身体素质。有机会我也想向伊朗老人群体推广。”

  产业合作

  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伊朗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各层面和领域精英对倡议给予大力支持。在政府主导下,伊朗众多大学对倡议展开研究和探讨,部分大学对倡议给伊朗带来的诸多机遇进行了提炼。

  瓦法伊曾工作的大学也不例外。“当时学校高层召开专题学术会进行研讨。”包括他在内的学者均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两国各领域可以建立更多、更深入的战略合作。

  “身为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我愿为架设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进一步拓展伊中文化关系寻求更好的途径,并且在此倡议下,我要为推动两国文化产业合作作出更多努力。”瓦法伊说。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瓦法伊希望借中国城市报向中国人民表达衷心祝贺。“我希望中国未来在各领域取得更多、更瞩目的成绩。同时,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使馆外互建文化中心,帮助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瓦法伊还希望中国驻伊朗使馆文化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与伊朗各文化学术中心展开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我愿尽全力支持。”瓦法伊表示。

  链接

  伊朗对华实行免签政策

  开启文化交流新机遇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位于亚洲西部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拥有悠久且灿烂的波斯文明。伊朗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非常重视,这块土地上有众多保存良好的文明古迹,在旅游、文学、影视、体育和音乐等方面也保持着传统民族特征,独具风格、魅力斐然。

  历史上,中伊两国人民在文化交流方面往来频繁:诗人哈菲兹、菲尔多西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曾多次提到中国;中国学者对伊朗文化的研究也渐趋深入,翻译了大量广受读者喜爱的伊朗文学作品。

  日前,中国驻伊朗大使馆援引伊朗官方消息称,自2019年7月16日起,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员赴伊朗旅游观光和商务访问可免签入境,每次入境后可停留21天。此项举措,将是加深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便捷窗口。

  伊朗旅游的亮点在于众多的著名文化古迹,在其西部、中部、东部、南部都有游客必去的旅游胜地,如设拉子,大不里士,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卡尚等古城。设拉子是伊朗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被誉为“文化、玫瑰、爱情和花园之城”;伊斯法罕同样是伊朗中部的城市,它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斯法罕都富甲天下,民间更是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卡尚是伊朗久负盛名的“玫瑰之乡”,城内到处充满着历史痕迹,十七、十八世纪的建筑颇具特色,一些独具风格的私人宅院不仅占地面积大,呈现出的整体布局和装饰风格也很独特,每年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前来参观。

  在伊朗,除了历史古迹,还有许多有趣的文化习俗,“努鲁兹节”是伊朗人非常热爱的节日之一,由于该节举办地主要在伊朗南部区域,所以当北方天气寒冷之时,人们都会借过节的机会去南部感受春天的阳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伊朗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也不尽相同,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伊朗,能够更深入地一览其独特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愿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