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崔愷院士团队获河北省邢台市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一等奖

“枢纽集核+混合组团” 助邢台打造未来高铁之城

■CBC建筑中心 陈奥悦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16日   第 11 版)

  崔 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邢东新区规划方案总平面图。

  在交通枢纽周边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

  借助高铁网络,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日前,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评选会于河北省邢台市召开。由多位国内外顶级城市决策者与管理者、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团经过聆听方案汇报、多轮投票及内部讨论,最终确定中国工程院崔愷院士团队方案为大赛一等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团队、UNStudio事务所获得二等奖。

  大赛:立足于提升邢台城市

  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作为“为美丽河北而规划设计——第二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立足于提升邢台市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以该市邢东新区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空间结构、产业经济以及策划运营等方面的机遇和探索为契机,聚合了建筑、规划大师,以国际咨询、国际竞赛的创新方式解决邢台城市发展难题,描绘邢东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的发展蓝图,为城市管理者挖掘出适合邢台发展特色的转型机制,对新区核心区重点地段约11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概念性设计,对邢东新区高铁站前中心区约1.26平方公里进行详细城市规划设计。

  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汤姆·梅恩领衔的墨菲西斯事务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领衔团队、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领衔团队、知名建筑事务所UNStudio事务所六家国内外顶级规划设计团队参赛。

  崔愷院士团队:为邢东新区量身定制六项发展策略

  邢东新区城市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一等奖获奖团队——崔愷院士团队的总体设计策略是:以城市的高铁形成区域性的纽带,建立高铁上的城市;充分利用邢台高铁枢纽在京津冀区域中京广线上的重要时空区位优势,使站城一体化从地方性的产业布局上升为京广线上众多高铁站相互之间区域协作的创新点;充分把握邢东新区参与高层次区域分工的巨大机遇,从四个维度的产业分析,确定邢东新区核心区主导功能集群,推动邢台走向“枢纽集核+混合组团”布局模式的“高铁+步行”时代,打造未来高铁城市。

  崔愷院士团队邢东新区规划设计方案综合协调邢台的社会、经济、人口、生态、文化等诸多因素,从“高铁城市、组团城市、步行城市、田园城市、紧凑城市、韧性城市”六大方面为邢东新区的未来总体设计构想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以高铁为纽带,

  提升土地价值、激活城市引擎

  以前,城市中车站是被周边众多大面积广场孤立出来,车站人流以“高铁+地铁+公交”的换乘模式进入城市深处,这种方式使得高铁站周边沦为快速疏散场地,丧失土地的空间价值。而“高铁之城”的模式将打破这种消极土地利用模式,把所有的站前土地高度集约化,布局以丰富的商务、会展、酒店以及写字楼等业态,进行紧凑型的高强度开发,并将高铁站前所有产业及生活配套服务控制在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形成“高铁+步行”的换乘模式,打造新型高铁城市的发展模式。这将大幅度提升邢东高铁站地块的空间价值,使之成为邢台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

  结合村落渐进更新

  崔愷院士团队延续了其一贯的“蔓藤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采用“生长型组团城市结构”的发展模式,以组团的方式,一片一片地进行集约型土地开发,不占用过多的土地指标且能够迅速地在短期内形成效果,避免城市连片蔓延而诱发城市病。以原来现状村庄建设用地为基础,进行高密度组团的建设,中间留出大片原有的的农田,使得能够在高铁站中心区直接看到开放性的田园空间。

  这个城市组团是混合式的,将每一个组团控制在十五分钟步行活动范围内,从居住到产业到商务服务进行综合性配套,但组团内部结构丰富多变,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灵活应变。例如,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诸如腾讯、华为等公司对产业园区、研发园区等用地有着大量需求,这些园区要求同时具备研发、居住、交流以及制造车间等功能,需要一个产业及配套服务齐备的组团。而通过将这种符合创新型产业的园区组织结构纳入邢东新区组团建设里,为这些企业定制其所需的城市空间,将以此为邢东新区吸引科技企业进驻,进一步推动邢台城市经济快速转型发展。

  “快交通、慢生活”,

  实现全步行交通覆盖日常生活

  在邢东新区推进步行城市发展,不仅是简单的步行道路联系,而是整个交通体系的转换:将以往“主、次、支”三级路网改变为适应“快交通、慢生活”的“干、支”两级道路系统;将交通枢纽的传统“广场+轴线”做法转化为步行友好的“放射指廊”模式,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环境;组团内部依托慢行网络支撑全部日常生活,编织未来步行城市。

  在中国路网体系当中不能够进行跨级道路衔接,即在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的道路体系下,支路不能够接到主干道上,从而导致无法形成小街区密路网。而要在整个区域里去推行小街区密路网,提高区域步行的舒适性,必须将三级路网改变为两级路网。因此崔愷院士团队采用以生活性的支路衔接区域节点的方式来实现社区当中步行的友好,从而达到步行交通覆盖全部日常生活需求之目的。

  保留生产型农田景观,

  延续乡愁元素为城市记忆

  太行山下的河北平原上有着广袤的农田景观。崔愷院士团队将之作为景观设计的基底,摈弃之前城市采用的非生产性的、高能耗布景式的水系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的农田,通过搭建连接两侧大型区域生态斑块的“生态绿桥”,确立城景合一的图底关系,拥有原住民耕地记忆的农田成为了邢东新区未来之城生态和绿色的景观设计具象体现。

  面对邢东新区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基因的高铁新城,如何强调城市特色、反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是每一个规划师避不开的问题。崔愷院士团队从基地原有的村庄里面的老建筑、老物件、老景观、老的村庄肌理出发,保留了规划范围内的现状道路、密林、灌溉水渠和基地肌理,将之作为生动的文化资源纳入城市建设当中,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更新,形成跟未来之城城市语言有着反差对比的特色空间。将历史活化在城市里,成为未来城市的文化之根。

  建筑立体化开发,

  打造紧凑型未来城市

  崔愷院士团队在邢东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上,摈弃大城市水泥森林的压抑景象,在确保未来建设量需求的前提下,仅在高铁枢纽周边以多基面立体城市支撑高强度、高复合的开发,产居融合组团中央紧凑集约发展。在城市一般地段构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的水平城市形态,田园绿心和牛尾河周边集中布局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标志性公共建筑,彰显新区平原建城、疏密有致的特色风貌,塑造未来紧凑城市。

  崔愷院士团队基于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对适宜华北平原的里坊尺度进行的相关研究,在邢东新区延续了最适宜的街坊尺度和社区生活的里坊式布局方式。同时,崔愷院士团队提出疏密有序的空间形态,在高铁区形成集中的族群,各主团中心形成次级族群,在族群周边形成相对平缓的城市绿地。将组团中心区集中在五分钟步行范围内,集中会展、酒店、商务办公和商业以及能快速到达的市景观滨水区域,将尺度相宜广场空间作为掌心,把周边服务和休闲绿地连接在一起。

  通过建筑地上、地下立体化开发实现一个城市的多基面的立体形象,这种紧凑对于减少市政设施的投入,对于减少步行的距离,对于营造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有很大的直接的好处。根据人均居住建筑40平方米的标准,在11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筑量能支撑12至14万的居住人口,同时提供4.5万到5.2万人的就业岗位。

  空间布局、建筑技术及

  城市绿地多方位打造韧性城市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邢台地震给崔愷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邢东新区的规划中,他考虑到邢台属于地震多发区,规划应通过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空间组织、技术举措等多方面提高城市安全韧性,铸就未来韧性城市。

  今天的城市需要有更自觉的防灾救灾意识、更强的避灾救助能力,在对邢东新区的避震、防涝等问题需要有韧性长久的战略准备。在总体布局上,围绕中间的绿心布局城市主要公共建筑,它既接触景观同时又毗邻主要交通干道,能得到很好的交通疏解。

  崔愷院士团队将邢东新区预想为百年之城,甚至千年之城,在百年或者千年的坐标当中对它的未来赋予责任。“在人的不同尺度疏解,从低级农田绿地疏解,到组团绿地疏解逐级疏解,以分布式的市政来尽量提高市政效率,多层建筑抗震性强且便于人员疏散,多级绿心可作为临时避难场地。并转变以往城市市政设施集中建设模式,采取以组团为基本单元的分布式市政设施布局模式,既提高市政效费比,又适应灵活的建设时序安排。”这是崔愷院士团队对邢东新区在韧性城市方面的市政布局考量的初衷。(图片由CBC建筑中心提供。)

“枢纽集核+混合组团” 助邢台打造未来高铁之城
专访崔愷院士: 在乡村基础上建设开放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