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中秋至,必归家

■程应峰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18 版)

  我本打算今年中秋节带着全家人回乡下老家过节,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节前一周,儿子突犯痔疮,不得不去医院挂号就医。医生认真检查后说:“得做手术,得住院。”作为家长,我自然知道这种病小瞧不得、马虎不得,只得听从医师的嘱咐与安排。

  于是,原定的中秋计划被打乱了。对于住院的儿子而言,中秋节回老家只是脑海中的一个想法而已。好在中秋节到来之时,他因手术已过一周,生活足以自理。妻子呢,就算无须照看儿子,也有其他意料之外的事:她平日是某广场舞队的成员,不成想在中秋节摊上了要参加某小镇庆祝丰收节演出一事。这样一来,她也不能回老家了。

  他们虽然不能回老家,却并不妨碍我回去。于我而言,在中秋节,家是无论如何都要回去的。

  中秋回家,不是因为在城里看不见月亮,也不是因为老家的月亮有多么特别,只因为家中有一份深刻且真挚的亲情。这份亲情,总是让人辗转难眠,即使在梦中,也似月光洇浸在被褥、枕巾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月色永远敌不过故乡的月色。

  老家门前的桂花树,高大苍翠,已然成为故乡的象征。腿脚不方便的母亲,有事没事总爱拄着单拐站在桂花树下,向路的尽头眺望。她的眼神永远是寂寥的、感伤的。属于她的人生,是幸还是不幸?也许,都掺杂在她那眺望着的、深邃的目光中。她的儿女长大后,天各一方,一晃几十年过去,岁月老了,儿女老了,她也更老了。父亲在的时候,平日里,她还有个说话的伴儿,儿孙们节假日回家时,也有满满当当的热闹。后来,父亲走了,老家就剩下母亲一人了,她只能依靠着村子里熟悉的一切,孤零零地过着日子。

  平日里,母亲嘴上不说什么,但她的内心深处总是盼望着节日来临的。因为只要是节日,几个儿女中,总会有回家看望她的。有人在,母亲就有聊天的对象,也就不会孤寂。更何况在短短的时光里,她的儿女们都会十分用心、十分体贴地打理好她的生活呢。

  只是,母亲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一个人呆在老家,不跟任何一个儿女出去一块过。她说她在家里看病方便,她还说她要守着父亲的家园。她虽然腿脚不便,但还总会在房前屋后忙碌:种菜、除草、喂鸡、扫树叶、洗洗刷刷,以及打理自己的一日三餐。虽然母亲的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她的精神始终没有懈怠过。

  只要母亲一人还呆在乡下老家,我们几个儿女的中秋时光,就永远是有欠缺的。就算我们在节日里带回了一些东西,就算我们为母亲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我们依然能读出她欣悦目光后面长存的忧伤。

  从年初开始,每次见到母亲,兄长就说:“我快退休了,就4年,退休后,我回来陪您!”我也接着说:“兄长退休后就轮到我了,我也回来,陪您住。所以,母亲啊,看在儿女们的份上,您得好好地活着,有病就看病,想吃什么尽管说,不要总是怕伤了我们的筋骨或埋怨我们多花钱。”

  母亲当然明白,儿子对她说的话,何止是贴心的安慰?但无论如何,眼下的中秋时光,对母亲而言,拥有的,仍只是一时的亲情光亮。而更多属于母亲的时光,依然是孤寂的、落寞的。

  中秋节我一定要回家,去陪伴我那年迈的、形单影只的母亲。

关于火车的记忆
两种“坐骑”
好书推荐
中秋至,必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