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城市的出现

开启中华古代文明新纪元

■薛 莘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15 版)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董旭明/视觉中国

  石峁古城遗址 人民图片

  中华大地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埃及、印度、巴比伦古文明唯一不同的是,从古至今绵延接续,从未中断。不过,中华文明何时开始,是否有5000年的历史,成为吸引古往今来众多学人考究的历史课题。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旧石器蒙昧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八千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猿相揖别”,古人纷纷出洞穴、下树居,寻找近水、高台、向阳适宜居住之地集聚,逐渐形成“聚落”,即古村庄。聚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新起点, 是居住、生产、生活最初的社会单位。劳动产品相互交换成为必须, “日中为市”出现了。此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手工业兴起。社会生活发展的另一面,就像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的那样,家庭、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间在经济生活中开始出现利益对立,进而发展为政治生活的对立,国家随即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产物。“城市”,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这表明了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记述了开创中华古文明的英雄人物的种种事迹。比如,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的传说。其中讲了一个故事:尧对舜进行考察,准备把帝位禅让于他。舜为人好、有道德、有本事,人们愿意同他相处。“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就是说,舜居住的地方,很快有好多户集聚而来,形成聚落,以后形成小城镇、都市。这对我们认识城市起源是有启示的。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开发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文物考古事业也蓬勃发展。一代一代的考古人,千辛万苦,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在中华大地处处发掘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古文物遗存。文物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套书——《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研究丛书》,记载着各地许许多多古聚落、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况和研究成果。

  笔者在这里列举几例。

  石峁古城遗址。该遗址被列入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地处陕西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之间。考古学者初步认定,石峁城最早修建于公元前2600-2000年,有石砌古城墙,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面积约为400万平方米。皇城台是一底大顶小的高塔。以墙体计算高70米,底部面积24万平方米,顶部面积8万平方米。从发掘外城东门遗址看,筑城技术先进,所用石块,均加工打磨平整。已经发现有两座烧制陶器的窑址,壁画残块300多面,出土了工艺水平很高的玉铲、玉钺、玉璜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就曾出土过大量精美玉器,称为“石峁玉”,流传天下。

  牛梁河遗址。此地位于辽宁西部朝阳市,已发掘了20多个遗址点,面积50平方公里。这里早有玉器出土。1983年开始发掘,有大量居住遗址,有高等级的聚落中心和祭坛、女神庙、女人头像。发现了积石冢墓葬,还发掘出27座分等级积石冢墓。其中有一积石冢,南北方向的冢界长26.8米,内外有墙。有两座大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积石冢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5000多年前,这里已具备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教授就此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论断。

  屈家岭文化遗址。地处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村,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稻作遗存和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制工具。据了解,在屈家岭文化圈中的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发现一聚落群,至少有10个聚落生活在4平方公里内。在此发掘出墓葬23座。1990年,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了一规模巨大的城址,南北东西各长1000米左右,城址面积100万平米,西、南两城垣外侧有宽深的壕沟遗迹。北城垣东段被年代较晚的另一座古城叠压。在《屈家岭文化》一书中,还介绍了湖北已发现的古城遗址有走马岭城、马家垸城、阴湘城,门板湾城、鸡鸣城、陶家湖城等。

  良渚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今年7月6日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华文明已为世人所认知。据悉,良渚文化距今约5200—4000年,这里的古人依靠稻作生活。手工业兴旺,古人精通酿酒、制陶、竹编,在这里还发现了蚕丝和纺织品。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经专家学者研究,有的玉是用于祭祀,有的用于配饰,有的象征身份、权力、财富。考古学者在陶器上发现了一些刻画符号,经研究有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有3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古人已开始创作文字。2007年12月初,《中国文物报》等媒体曾报道,良渚遗址发现大型古城,有3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还有规模宏大的高低水坝,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城墙底宽40至60米,底部铺石块做基础,上面用黄土堆积而成。城内有大型宫殿区,面积30万平方米。考古学界、历史学家认为,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大体看出已形成了古国。

  中华大地上,很多地方出现了古聚落农耕文明和古文明集中的城市,比如建筑文明、各种手工业的制造文明、商业文明、社会管理制度文明、天文地理文明、宗教祭祀文明等。在史前中华大地上,到底出现过多少城市是很难说清楚的。《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的记载,有邦就有城,也可以理解为多得说不清楚。至于夏商周三代的探源,上世纪末,考古学者发表了一些科学研究报告,推算出三代的历史年代: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1600年;商朝在公元前1600—1046年;西周在公元前1046—771年。夏商都城的发掘与研究,也有很大进展。

  此外,古人重视城市建造并记载城市的著作很多,二十四史中多有地理志,学者有多篇都城赋,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改革开放40多年来,研究城市发展史成为热门课题,发表的著作像雨后春笋拔地而出。研究城市问题,对国家的大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很有趣味。

城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