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丽水 从护绿固本、变绿出新到“点绿成金”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08 版)

  浙江丽水仙都朱潭山景区景色旖旎。
  人民图片

  编者按

  “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谈到了“丽水之赞”。

  今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讲话的原文。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统计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1952年的经济总量是266.2亿元,2018年达到402985.24亿元,是66年前的1513.84倍——而全国2018年的GDP也只是1952年的1325.93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国。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在处理“两山”关系上,丽水走在前列。2013年,浙江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丽水市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考核导向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

  2018年12月12日,丽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入人心,时值《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三年之际,两者之间的转化路径备受关注。

  9月4日,丽水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了专场新闻发布会,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围绕多项“丽水经验”作出解答。中国城市报记者通过梳理近年来丽水在探索“两山”关系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丽水,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81.70%,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今年1月,国家长江办正式发文批准丽水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

  如今,实现GDP和GEP “两个较快增长”被丽水列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

  什么是GEP?这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总和。

  我们通常所说的“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高质量的森林、湖泊、草地等生态系统。它们为人类生活提供三大类生态产品,包括食物、饮用水、木材、医药等物质产品,固定二氧化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调节服务产品,以及生态旅游、美学体验等文化服务产品。所有生态产品核算出来的经济价值总和就是GEP。

  形象地说,GDP反映的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总量,GEP反映的则是绿水青山的价值总量。

  事实上,丽水是全国率先设定GEP目标的城市之一,并为此设立了明确的时间表。

  去年9月,《丽水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GEP达到5500亿元,到2022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到2022年分别达到56000元和28000元。

  今年两会期间,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就表示,在丽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就是要以“绿起来”先带动“富起来”,进而加快实现“强起来”,要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GDP和GEP实现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相互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

  如何建设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对此胡海峰提出了“护绿、变绿、点绿”三篇绿色文章。

  第一是 “护绿固本”,即守护好青山绿水,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全市75.41%的区域规划为生态空间,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

  第二是“变绿出新”,即探索创新制度体系。目前,丽水市县乡村四级GEP核算评估工作正全面推进,已完成遂昌县大柘镇大田村全国首个村级GEP评估并率先发布核算报告;制定实施生态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意见、个人信用积分管理办法等4个生态信用制度。

  第三是“点绿成金”,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积极培育“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区域公用品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

  打通“两山”通道

  “生态工业”探路

  有了好的绿水青山,但就是变不了金山银山。这是困扰许多地区的“转化之痛”。丽水当前面临的重点任务,就是进一步打通“两山”通道,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2018年,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与此同时,丽水GDP增速为8.2%,增幅位列浙江省11市首位。这也是该市2014年以来增幅首次“超8”。

  但从经济视角来看,2018年,丽水实现GDP总量1395亿元,在浙江省11市中仅高于舟山,距离排名首位的杭州(13509亿元)还有巨大差距。

  今年两会期间,胡海峰也表示,丽水目前GEP和GDP的比值是3.35: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山”转化通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

  “不能让大家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 胡海峰谈道,绿水青山应该成为一地最强劲也最具潜力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是否必然冲突?丽水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叫生态工业。

  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丽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5倍。但与此同时,丽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连年提升,水环境质量也逐年改善。这是如何做到的?

  胡海峰介绍说,一方面,丽水大力整顿存量,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低效、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和出清。丽水按照“园区外无工业,园区内无非生态工业”的理念推进腾笼换鸟,近5年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3500余家,在浙江省率先出台了“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丽水积极培育增量,推进产业转型,特别是结合丽水的生态优势,发展壮大了一批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11月,丽水获批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生态工业试点市。

  “未来我们希望发展一些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尤其是必须要依托于良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兴办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这是丽水‘生态经济化’的未来方向。”胡海峰说。

  事实的确如此。优秀的生态,令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慕名”来到丽水。

  比如四川科伦药业在丽水龙泉的生产基地比该企业的其他基地每年可节约水处理成本158万元、空气净化成本近200万元,而且因为滤芯更换周期长了,每年减少停产损失近2000万元。

  念好“山字经”背后

  丽水名片走向全国

  生态转换的路子有了,接下来是如何走出去。

  由于丽水是山区,当地政府创建了三个区域公用品牌:用“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居”田园民宿这“三山”文章,激活生态价值,念好“山字经”。

  这其中,“丽水山耕”叫得最响,在过去的5年中,景宁惠明茶、遂昌菊米、处州白莲……这些富有当地特色的农产精品,集体穿上了“丽水山耕”的区域品牌外衣,在走出丽水的同时,也成了造访当地游客的首选伴手礼。

  但在2014年以前,丽水的农产品企业还是小而散,品质虽优但卖不出高价,甚至还互相竞争打价格战。

  如今“丽水山耕”作为品牌已经走向全国,特别是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刮起一股股生态旋风。品牌效应也带来了价格翻倍,如原价60元一只的缙云麻鸭现如今卖到了118元一只,莲都区梅献山的有机茶卖到了每斤1880元的好价……

  目前,“丽水山耕”累计销售额186亿元,产品平均溢价率超30%,荣获“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

  载着生态金名片再出发,“丽水山耕”下一步是做强品牌,继续扩大影响力。丽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东介绍,一方面丽水将庆元香菇、青田稻鱼米、云和雪梨等最优质的19个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子品牌加入“丽水山耕”品牌体系;另一方面,将重点布局线上+线下,探索建立“实体店+网店+微商”的营销体系。

  “我们在杭州德胜路已经开了一家旗舰店,最近在上海又开了‘丽水山耕’的体验店,在浙江省线下的营销网点有179个。” 吴晓东说,“丽水山耕”下一步还要不断向长三角其他城市扩展,线上则以农集商城和天猫旗舰店为主。”

丽水 从护绿固本、变绿出新到“点绿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