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沦为流量收割工具,沉迷低俗恶俗内容

卷入网络直播乱象的未成年人如何脱险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05 版)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快手直播平台一位昵称为“小文雯很可爱”的女主播多次在直播期间辱骂、恫吓幼女(两人无血缘关系),甚至带着她与不同男性约会。该事件一经曝出,便引起广泛关注。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直播经过多次整改后乱象仍存。一些未成年人成为了网络主播向“老铁们”讨赏的工具,部分低俗直播间则演变成了青少年不良习惯的孵化室。

  “叔叔阿姨,

  给我妈妈一个双击呗!”

  “今天我生吃一个野味——八爪鱼。老铁们说只有就着芥末吃才‘双击666’。”某直播平台上一位女主播边说边往八爪鱼上挤了三袋芥末酱,准备开吃。此时,女主播身后的小男孩在旁人的提醒下对着镜头说道:“叔叔阿姨,给我妈妈一个‘双击’呗!”

  记者发现,类似“家长+孩子”的吃播模式在直播平台很受欢迎,其中,有的主播用这种模式吸引了上百万粉丝。

  “给吃播家长打call的孩子有的小到连话都说不清,每次直播都让孩子做广告,能不能不拿孩子做营销?”作为吃播忠实粉丝的王女士,对此也表示很不理解。

  在直播过程中,疑似利用未成年人博眼球的现象并不少见。王女士向记者爆料,在某直播平台上,一位昵称为“正阳7点半直播”的主播经常组织未成年人进行武术表演。“在直播中,主播会让这些儿童进行表演,根据观众所赠礼物的规格和数量,决定儿童在本次直播中的去留。”

  记者在“正阳7点半直播”的个人主页上看到有许多儿童参与拍摄的短视频,其中不乏一些可能会对他们身体造成损害的动作。

  儿童有自己成长的规律和节奏,需要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如果儿童在别人的支配下,长期以特定的方式从事某种活动,会占有属于儿童自己的成长空间和时间,影响儿童健康成长。”

  储朝晖认为,从法律角度上看,儿童参加直播活动会涉及到隐私,会加大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不久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该规定自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行。

  “我12岁的女儿,

  长大后想当一名网红”

  “我12岁的女儿沉迷直播,跟主播学会了戴美瞳、化妆,前两天跟我说长大后要当网红。”北京的张女士向记者吐槽,她没想到电视剧《少年派》里的剧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除了在直播里沦为收割流量的工具外,屏幕前的未成年人同样境况堪忧。近年来,由于门槛较低,直播平台涌现出一大批依靠低俗内容牟取利益的主播,直播评论区也频繁出现不雅内容。

  记者发现,在部分直播平台中仍有主播进行色情直播,或打色情“擦边球”。尽管直播平台会对其账号进行封禁,但此类主播通常有多个小号,一旦有账号“阵亡”,便会有其他小号“补位”。

  日前,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政策研究报告》指出,4.25亿网络直播用户中,青少年观看直播的比例高达45.2%。

  有专家表示,直播平台中出现的危险动作、整蛊恶搞、吸烟喝酒等不良内容,极易被未成年人模仿,妨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久前,山东省枣庄市两女生模仿网红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因点燃高浓度酒精而引起了爆炸,其中一女生重度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6%,最终不幸离世。

  用户识别技术是破局关键

  据了解,目前大多网络直播平台已推出“家长控制模式”“青少年模式”“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限制青少年直播、打赏等行为。

  尽管这些模式在推广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之前也给手机直播软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女儿将软件卸载重新下载安装后,仍能选择跳过青少年模式看直播。”北京市民张女士表示。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学峰向记者表示:“目前,直播平台的家长控制模式或青少年模式均是由用户自主选择,不具有强制性。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可以选择跳过青少年模式。”

  那直播平台如何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实现对未成年用户的自动识别呢?周学峰认为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技术。

  “对直播平台的用户进行年龄识别是对未成年人网络用户采取特殊保护的前提,如果让用户自己选择则不能到达到预期效果。未来直播平台可能会运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身份或年龄进行识别,如分析用户的互联网行为,包括喜欢浏览的内容、发表的言论、图片、消费习惯等。” 周学峰说。

卷入网络直播乱象的未成年人如何脱险
颐和园最美护照上线
乘客迷惘:同名公交站为何隔着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