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人脸识别”进课堂,管理与教育如何权衡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02 版)

  背景:近日,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在部分教室“试水”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进教室后系统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

  这一举措引发了很多人的“不适感”,有学生认为自己被侵犯了隐私。但是,该校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回应称:“为了(敦促)你学习,你还抱怨,请问你还是学生吗?”该校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针对AI进校园,生物识别技术在校园逐步开始应用的现象,9月5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王天定: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对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充满了期待,但对教室里安装这样的管理系统,我充满了疑惑。我觉得这样的“智慧课堂”缺少智慧,这样的“呵护”有违教学规律。

  @蒋璟璟:表面看来,这是为了倒逼学生们“认真听课”,然而就其实际效果来说,此举可谓适得其反。首先,这一做法将大学生们当作“孩子”看护,这种低幼化的角色歧视,势必激起极大反弹;再者,那种全时、全方位被暴露在摄像头之下的教室,本身就是令人反感和不安的。

  @史洪举:按时上课,认真学习本来就是所有学生应遵守的基本规则,是学生之所以为学生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侵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甚至“挤占”学生上课时间——部分学生以玩手机和打瞌睡来打发上课时间。因而,对学生具有管理和教育职责的校方自然有权采取相关措施维护课堂纪律,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学习。

  @梁笑笑:只要校方能够确保“人脸识别”系统所采集的学生信息不外泄、滥用,就不存在侵犯学生隐私等权利的嫌疑。因为教室属于公共场所,不属于像寝室那样的隐私场所,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并无不妥。

  @扶青:我认为既要善于向科技借力,提升管理的效率,让学生对学习重视起来;同时也不能过度依赖管理,要着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就这点而言,我认为课堂人脸识别可以采用,但应该注意使用的分寸,以能满足基本管理目标、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好。

治理老旧小区停车难须综合施策
给临期商品 找个“家”
提升管理
“人脸识别”进课堂,管理与教育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