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7月08日 星期一

专家建言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7月08日   第 11 版)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

  生态城市建设要以人为中心

  现在城市的评价指标林林总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要以人为中心。生态城市一般的原则是什么?在交通方面,要求编制覆盖整个地区的交通规划,将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作为生态城镇的整体发展目标:10分钟以内的步行距离能够抵达发车间距较密的公共交通或地铁车站;在生态城镇各种设施的整体布局规划上,不能出现依赖小汽车的规划模式和空间布局。生态城镇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能够至少减少50%的小汽车出行。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求生态城镇内部应当实现混合的综合商务和居住功能,尽可能减少非可持续的、钟摆式的通勤出行的生成。在服务设施上,要求建设可持续的社区,能够提供为居民的富裕、健康和愉快地生活有所帮助的设施。

  在绿色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不低于总面积的40%。其中,至少有50%是公共的、管理良好的、高质量的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尽可能将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与更为广阔的乡村衔接在一起。绿色空间要求具有多功能和多样化,例如绿地、湿地等。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要求生态城镇在节水方面具备更为长远的目标。明确水循环战略;生态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会恶化水源质量,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必须实施“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和水景观开发利用规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

  研究部部长侯永志

  人文城市建设要注意五大关系

  建设人文城市的前提是理解人文城市的内涵。人文城市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城市,能提供各种文化产品的城市,能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城市。

  人文城市不仅是体现各种文化元素的建筑物所构成的空间,而且应是具有某种特定价值观和思想的人相互联系的空间。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

  城市不仅要提供文化产品,还要开展高度活跃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发扬人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

  与此同时,城市还是新文化和新思想集中产生的发源地,在继承文化的基础上,吸纳符合人类进步前进方向的新文化新思想,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事实上,建设人文城市也是使市场的作用得到正确发挥,从而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五大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文城市建设的关系;人文城市建设中器物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系;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关系;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

  让轨道交通与公共服务协同共进

  在工业文明时期是“人找活干”,而在科技文明时期是“活找人干”。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回首过去,有3个时间点值得关注——1996年,沪宁/杭高速公路建设时序改变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格局;2006年,广深高速堵车一小时,全球IT产品的价格将因此而波动;2016年,互联网+创新产业空间急需轨道交通的高效连接服务。

  在经典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在空间布局与交通有着紧密的关系。政府可以直接主导的是,教育与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间接主导的是大型交通枢纽构建,并引导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集聚区的重新布局;其余更多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未来竞争来袭,以交通网与互联网融合为代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赢得竞争力的重要利器。另一方面,在都市圈连接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轨道交通,还要更重视轨道交通与公共服务协同共进,同时,围绕轨道站点配置集中公共服务和服务业资源,促进产城融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文化为长三角发展增添新动力

  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转变。过去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在产业上,认为文化就像一朵花,只具有点缀作用。到了今天,文化不再只用来点缀,而是可以为城市创造新功能和价值。

  面向新时代,我们应当回归到城市的本质中来。城市的本质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更是文化集群的载体。城市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来改善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生活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消费上升势头强劲。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增长较快,占GDP比重持续增长,使城市经济产生了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生产端的文化产品多元化,以数字文化为代表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需求端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由此可见,文化将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从文化角度发力,长三角地区将大有可为。

  在长三角未来文化发展中,首先,要链接历史,各地要彰显自身的文化脉络,让城市留下记忆,把历史资源融入到当下;其次,要链接未来,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老百姓的需求,创新艺术集聚,提升城市活力;最后,要链接生活,回归以人为本,建设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让整个城市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情怀。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倪鹏飞

  将长三角建成一体化的优质经济区

  生态和文化是决定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最关键的两个要素。从自身发展发展来说,长三角地区要扩散升级;从国家发展来说,长三角要带动区域与全国;从全球竞争来看,长三角要迎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把长三角建成全球化的超级经济区正当其时。

  具体来说,建议扩大长三角中心区。将江北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形成“两岸一岛”大上海都市圈;以长江为轴线,在长江以北构建新型北三角,将扬州建成江北苏州、泰州建成江北无锡、连云港建成江北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通过杭州湾的发展,优化提升以甬台温为大动脉的浙东南沿海,并加强对于浙西南山区的辐射;以南京、合肥、芜湖为三角支点,将南京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同群化,带动这一人口稠密区域快速崛起。

  与此同时,要将长三角建成智能化的理想经济区。从产业上到基础设施再到人民生活上,都要充分利用智能的技术、生产、消费和交换。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庶长三角、美丽长三角、人文长三角。

  此外,还要将长三角建成一体化的优质经济区。实现规划布局一张图、产业发展一条链、基础设施一张网、公共服务一张卡、生态环境一个表、社会治理一个哨、城镇乡村一盘棋、全域发展一条心。

  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

  自动化、电动化、互联共享是未来交通趋势

  谈未来的城市和交通,首先要回顾国际上非常重要的两大文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这里面对未来城市的交通TOD模式、公共交通、城市货运等都有明确表述。研究交通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命是如何动态地、科学合理地把握供求关系,这也是经济视角上对交通的一个认识。

  都市圈、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这些话题都离不开交通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交通首当其冲,肩负着重要使命。

  未来的城市需要宜居、宜行、宜业、宜游,这都离不开良性运行的交通系统,因此,我们有责任规划和提供更好的城市交通。

  自动化、电动化、互联、共享是未来交通的基本趋势,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基于智能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提供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此外,在交通运输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方面,精准、绿色、公平等特征也必不可少。

  为了有效规划、建设和运营城市交通,需要把握城市定位、城市总体设计、空间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通过高精度、充分时间跨度的观察研究以及对未来交通拥堵趋势的合理预测,进一步促进交通一体化,以交通的贯连,带动区域融合发展。

专家建言
城市分享
企业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