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夜经济”: 城市竞争新“赛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7月01日   第 03 版)

  6月27日,位于青岛新都心片区的台柳路“1907音乐街”开街。
  肖 建/视觉中国

  北京三里屯某24小时书店中看书的读者群。
  郑新钰摄

  夜幕降临,当整座城市褪去喧嚣,北京市朝阳区青年路上一家名为“老张拉面”的小面馆才刚刚热闹起来。店里顾客络绎不绝,门外还排着长队。店老板老张一边收钱,一边跟顾客热情地打招呼。这家晚上十点以后才开张的店,是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

  如今,像老张拉面馆这样,到了深夜才开始活跃的休闲场所越来越多。“夜经济”正在成为城市新的聚焦点,如何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一条新“赛道”。

  夜间消费场景

  是城市活力风向标

  夜幕降临后到底有多热闹?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美团点评大数据显示,2018年度平台夜间餐饮消费交易额较2017年度增长47%,高于日间餐饮消费增长率2个百分点;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指出,“80后”“90后”在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0%、19.8%;银联商务的数据显示,“80后”游客夜间消费最为活跃,消费金额及笔数均占到所有游客的40%以上。

  消费需求的变化,就是城市夜经济功能提档升级的风向标。也正因如此,在近期各地出台的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中,培育“夜经济”成为了重头戏。

  记者梳理后了解到,近期,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专职职位;北京也正在拟制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发展深夜食堂等夜间消费特色项目。西安、成都、济南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促进“夜经济”的政府层面规划。

  有媒体评论称,培育“夜经济”并不是从无到有、平白创造,而是鼓励市场进一步适配现在的作息规律、生活习惯和消费偏好而已。发展“夜经济”,政府的引导是一回事,而市场的自发演进则是另一回事。前者对后者保持足够的包容,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先对有一定夜间消费基础的街区进行引导尝试,慢慢会聚集更多特色店铺夜间营业,形成夜间消费氛围。

  消费“菜单”待丰富

  配套服务待完善

  虽然城市夜间消费活力越来越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夜间消费的“菜单”还有待丰富。

  “我是个程序员,往往下班已过21点。有时特别想在下班后逛个街,但是都找不到去处。”天津白领邵涵嫣说,“如果能让商场的部分店面延长营业时间,让剧院、美术馆等文体场所启动夜间模式,城市的‘夜经济’名片才会更闪亮。”

  在济南市民唐媛眼中,济南的夜生活也是略显乏味:“你说完全没有夜生活吧,似乎也不是。一到夜晚,酒吧、KTV和洗浴中心也不少,可不接地气,到了晚上,老百姓还是不知道去哪儿玩。”

  与此同时,唐媛还提出,作息时间也是牵制她夜间活动的一大因素。“我们早晨8点之前得打卡,我很多在北上广的朋友都是10点才上班。如果能像一线城市一样调整作息制度,那我们这些夜猫子也就不会对夜生活望而却步了。”

  此外,不少市民认为,安全保障、交通便利也是繁荣“夜经济”的必需因素。

  北京市民张扬告诉记者,夜间打车难成为了他夜间出门的“拦路虎”。“上周在三里屯玩完准备打车回家,一打开滴滴发现前面排队的有一百来号人,无奈之下,又走了3公里才叫到车。”

  专家:注重顶层设计

  打造夜游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夜经济”的布局中,夜间旅游市场需求正持续旺盛。从中国不少城市的经验看,一个城市的夜生活氛围如何,可能直接成为能否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卖点。

  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夜游项目融合光影山水秀、光影渔人码头、光影游船、光影礼堂等多种形式,成为夜间旅游创新的最新尝试;湖北武汉夜游同样表现不俗,“长江灯光秀”带火两江游览,今年“五一”期间,该项目接待游客超过2.2万人,同比增长121.5%,总收入超过200万元,同比增长142.9%。

  陕西省延安市旅游业在大型城市灯光秀《延安颂》的带动下实现井喷式发展,201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增长2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1.0%。由此可见,以文旅产业为切入点发展“夜经济”,不但能够提高产业附加值,而且有助于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夜间旅游是一种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既让传统旅游资源焕发新活力,也创造出新的旅游吸引点和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提升城市、景区旅游资源和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也能够提升游客的时间利用率和旅游体验度。

  戴斌建议,发展夜间旅游,需要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地方政府和旅游景区应系统规划,差异化布局,逐步推进。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资源,确定“夜游”项目的核心功能,开发符合城市定位和城市气质、凸显城市调性的夜间旅游产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夜间旅游品质。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璐分析认为,从长远看,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另外,支撑“夜经济”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等,也需要快速发展。要真正变身“不夜城”,还需要让城市的夜晚“亮”有品位、“游”有内容。

  此外,陈璐提出,城市原有的规划并未为“夜经济”保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从源头规划入手,保障其发展空间,促进其良性发展。

  记者手札

  “夜经济”也需提质升级

  提起城市“夜经济”,过去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娱乐消费。而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24小时书店、24小时健身房、24小时超市等场所应运而生,城市夜生活的内涵和品质也在逐渐丰富提升。

  显而易见的是,城市想要打好“夜经济”这副牌,首先需完善增量,持续增加优质供给。“夜经济”绝不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餐饮、商贸、休闲等诸多领域都应被填写到夜间消费“菜单”上。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的过程,既是提升城市活力的过程,也是做大做强服务产业的必由之路。其次,要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如延长地铁运行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监管……有了良好的政策保驾护航,才能让城市越夜越美丽。

  白天和黑夜构成完整一天,一座幸福感强的城市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全天候向往。可以预期,随着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公共服务的跟进,“夜经济”将会释放出更多红利。

“夜经济”: 城市竞争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