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水泥路从山上蜿蜒到山下,一个个文化广场镶嵌在青山绿树之间……近日,记者走进了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高村镇丰涧村,在这个整洁美丽的村子里,已经很难寻觅到昔日“贫困村”的影子。
“下雨要走泥巴路,开会没有落脚处”是当年丰涧村的真实写照。自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整个村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今,群众富了腰包、村子变了样貌,日子更有盼头了。”宜阳县扶贫办主任李辉说。
党建聚力“变”出新堡垒
“没有党建的统领,这个村子就永远都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回忆第一次到丰涧村调研的情形时说:“当时村支部的几间小屋破烂不堪,满是衰败景象。于是我们的驻村扶贫就从强支部、强党建开始。”
前后派驻丰涧村的两任第一书记带领“两委”班子,从自身做起,从组织建设抓起,重新将村“两委”打造成一支能打敢拼的基层组织队伍。
将近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班子成员前后38次到丰涧村了解情况,帮助该村第一书记协调解决问题。全行30个支部与30个贫困户结对帮扶,并建立了帮扶轮换制度、联络员制度、帮扶信息反馈制度。
产业发展“变”出新气象
农村要脱贫,必须靠产业。
两年前,丰涧村村民冯小伟每日都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出不了门,挣不来钱,家里穷得“叮当响”。当时的第一书记得知情况后,建议他申请扶贫贷款搞养牛。当时冯小伟心里直打鼓,本来就穷,再背上贷款,如果还不上,日子就算“到头”了。在第一书记的鼓励下,他抱着试试的态度,获得了当地农商银行3万元的扶贫贷款,买了两头牛,没想到第二年还上了贷款,手里还有了余钱。尝到了甜头的冯小伟,不断发力,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又贷了5万元,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宜阳县新大农牧有限公司高村乡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已落户丰涧村。项目总投资1.5亿元,配套200个年出栏2000头的家庭农场,带领农民走向致富路。目前,丰涧村只剩6户12人尚未脱贫,其中五保贫困户1户3人,低保贫困户5户9人。
普惠金融“变”出新路子
把定点扶贫的“责任田”打造成“示范田”,蹚出一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子,是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的扶贫初心。
农民没担保,银行不敢给贷款。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设立30万元“金融扶贫风险担保基金”,为村民增信,撬动银行的信贷资金,成功解决了丰涧村贫困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
普惠授信,无差别地给予每户3万元的基础授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把在兰考县试验成功的做法,在丰涧村复制推广,建立起宜阳县首个“普惠金融示范村”。村民只要满足“两无一有”条件(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嗜好,有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即可启用信用,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
此外,丰涧村还建立了宜阳县第一个村级金融服务站,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村容村貌“变”出新风尚
“现在出门就是花园,农闲时还能在小广场上跳舞。”丰涧村村民乔润苔指着家门口的整洁景观告诉记者,两年前,村子里的环境很差,家家门口有粪堆,平时过车、走路都很不方便。
丰涧村第一书记刘德国告诉记者,为了改变村容村貌,丰涧村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的帮扶下,一共投入了180万元资金,为村里种上了经济林,硬化了村里道路,对村里墙体进行了美化,家家户户门口配置了垃圾箱。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专门捐款8万多元助力丰涧村进行“厕所革命”,为家家户户换上水冲式厕所。“在城里生活的外甥女以前最不愿来俺家,如今村里环境变好了,她还说今年暑假要来度假呢。”乔润苔喜悦地说。(转自《河南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