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精细化治理的主战场,社区是城市发展品质的标志,更是对美好生活探索的最佳载体。然而,一些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短板,社区功能不足,使得人们对社区生活并不是很满意。
当城市发展将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型,信息技术对社区会产生哪些影响?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近日,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智慧规划·未来社区”论坛上,与会专家开启了一场关于“未来社区”的头脑风暴。
以人为本 建人民社区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对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作出了全面部署。
两年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应运而生,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目标,初步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
在顶层设计下,从生态社区、健康社区,到智慧社区、共享社区,社区内涵不断迭代更新,从造房子向造生活不断前进。
当数字技术催生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革,未来社区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关于未来社区这一概念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但业内均一致认为,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
智能联动 加强场景落地
如果说,未来社区工作的开展是对城市治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实现规划建设落地则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提起“未来”一词时,大家不由自主都将它和高科技、智能化等概念绑定,但不少专家均认为,还应系统化、多维度地考虑问题。
“我做了很多项目,大部分都是以智能化为开头的,但是做来做去可能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曲景东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亲历者,他向记者坦言,重建设轻运维、重设备轻数据、重眼前轻未来、重管理少服务、重安防少安全的情况是目前社区发展的痛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李昊表示,智慧社区偏重硬件投资和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从而出现了开发商和网络服务商各自为政的情况,产生了一定的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在推广和运营方面,智慧社区更多成为开发商的一种商业推广理念,向各种居民日常生活的智慧场景实际落地较少。
“软硬”结合 塑空间新形态
未来社区到底怎么建?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朱常波认为,5G将进一步赋能社区智能管理、社区智能服务、社区智能生活三大场景,在物业、教育、出行、家居、医疗、社交娱乐等方面均大有可为。
谈及未来社区的技术问题时,中规院-阿里巴巴未来城市实验室执行副主任陈怡星提到了建立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她表示,技术创新不应该仅局限于数字技术和IT技术,更应该囊括科技技术、交通技术、能源技术等等。
“要让更多新技术在3-5公里的小范围内落地、测试、迭代和系统化集成,在总结经验之后,再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在技术内核之上,它必须有人文的引导。”她说。
“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不仅仅是工程蓝图的高效性,而更加强调文化复兴、生活质量、社会公正、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和交融性。”李昊认为,社区从规划的角度上来讲,需要构建起智能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社区智慧场景,营造更加美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层面的智慧人居环境,精细化管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