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民营经济可以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参与国企改革的主力军。同时,在体制的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要将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使之成为体制转轨和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东北经济要活,
必须再造微观基础
体制调整和创新是东北振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市场机制的完善是东北振兴的基础和途径。东北全面振兴,不是在旧体制下的老工业的振兴,而是在新体制新机制下形成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是最富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形态。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决策自主,机制灵活,市场运作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有着投资和市场开拓欲望。可以发现,那些经济发展快、效益好、活力旺的地区之中,民营经济较为活跃,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讲国强,也要讲民富,这都需要一大批企业支撑。东北振兴要有所突破,必须再造微观基础,强化微观主体。其中一个重点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卸包袱,减债务,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体。东北振兴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仅在于GDP增长多少,更在于能否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民营企业要成为
参与国企改革的主力
国企改革需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该由谁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
实践证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投资者、国企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不应该是外资企业。很多地方寄希望于央企投资,期望央企介入地方国企改组改制。有的是央企直接兼并,有的是托管,有的是股份合作,有的是通过行政捏合成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是成功者寥寥。
笔者认为,最好的答案是本地民营企业。它们植根于斯,成长于斯,和地方国企在业务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营渠道上可能互有交叉。即使本地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可以向外投资,但企业实体带不走,员工带不走,乡情更带不走。参与国企改革,最理想的对象就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
可以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需要民间资本的进入,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民营企业的参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民营经济外力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体制转轨和
机制再造的主推力
东北振兴的途径是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政府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和实施主体,代替企业对是否调整改造和如何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决策。东北振兴中树立起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决策主体的观念十分必要。
东北振兴中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可以培育内在经济增长机制,培育市场的力量,培育制度创新的土壤。地方政府须切实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工作重心转向推动企业改革、重组和消除结构转换的障碍方面,让过剩产能化解,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是
培植中小微企业
东北振兴的关键是处理好发展大企业、骨干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关系。振兴东北,必须克服以大为好、以大为尊的“大”的情结,走出大工业、大项目、大制造的旧思路,树立起大小协调、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新思路,必须充分考虑居民的持续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问题,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振兴东北经济,既需要抓立竿见影的大项目、大投资,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业。抓“小”,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创新理念。“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小”与“大”有各自的优势和定位,大项目有带动性,小企业有辐射力。小企业可以有大发展,小舞台也可以展现大世界。
东北振兴中,必须牢固树立民营经济救东北,民营经济富东北,民营经济振东北,民营经济活东北的意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既要讲国强,也要讲民富,这都需要一大批企业支撑。发展大企业固然重要,但是在发展大企业时,切不可忽视中小微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需要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发展需要中小微企业,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需要中小微企业,劳动力就业也需要中小微企业。如果说,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那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全面振兴的启动点。(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