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来。”日前,在谈及城镇化建设的感受时,陕西省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
和全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地处关中地区的铜川市在经历了煤炭和水泥生产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辉煌之后,也曾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差别显著的窘境。那么,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铜川市如何实现“逆袭”,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改善生态是最普惠的幸福
中国城市报: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铜川市为生态环境的“美颜换装”做了哪些努力?
杨长亚:我们以全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工作为统揽,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场保卫战,铁腕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实施重点减排项目44个,单位GDP能耗下降6%,2018年实现优良天数235天;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去年植树造林10.8万亩,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5%;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调整,治理水土流失202平方公里,出境断面水质不断改善,让良好生态成为城市的“绿肺”。
中国城市报:今年3月,铜川市生态环境局挂牌成立,所有乡镇街办将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今年铜川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有哪些?
杨长亚:我们将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年植树造林1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2019年优良天数力争达到278天,岔口出境断面水质达到V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2%、14%、8.6%、8.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上年下降4.2%。
补齐短板是最实在的幸福
中国城市报:铜川市在补齐基础设施欠账、解决城乡群众出行难上有何进展?
杨长亚:我们将继续推进城市“双修”试点,着力解决“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打通城区“断头路”,华夏南道、华原西道、开元路建成通车,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川陈公路建成通车,开通旅游公交专线7条、工业园区公交线路2条,改造农村公路380公里,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的出行条件。
中国城市报:铜川市如何解决采煤沉陷区群众的安居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
杨长亚: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至今累计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住宅近10万套,配套了标准化、人性化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20余万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几乎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
缩小差别是最接地气的幸福
中国城市报:缩小城乡差别是增强群众幸福感的艰巨任务,铜川市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杨长亚:我们既要把城市建设得美一点、好一点、靓一点,又要高标准地体现党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力争在就业、增收、教育、医疗等方面缩小城乡差别。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城市贫困职工、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让城乡群众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中国城市报:近年来,铜川市在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方面有何进步?
杨长亚:截至目前,铜川市城乡所有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部实现了直饮水。在城乡住宿制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能洗上热水澡。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5.2%,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耀州中学、宜君高中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和标准化高中验收。
此外,我们启动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三年行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38所,建成投用25所,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