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每年有200万人参加游学

游学“蛋糕”,好看不好“啃”?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4月15日   第 03 版)

  中新社发 尹正义摄

  日前,一则“5岁孩子有长达15页的简历”的消息火遍了朋友圈:孩子不仅读万卷书——在文史、数理、艺术、运动方面有丰富的爱好,更做到了行万里路:京都、大阪、河内、胡志明、芽庄、长滩岛……光足迹就超越了99%以上的成年人。

  事实上,为了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中国人在子女教育上不断加大投入,假期去游学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

  来自携程的《2019游学报告》显示,目前,游学市场规模为300亿元,每年有200万人参加游学。以2019年寒假游学数据来看,同比去年增长80%以上,出国游学人均花费2.1万元,澳新、美国、新加坡最为热门。

  1

  家长抱怨:游学有名无实

  虽然行业火爆,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以游学为名的产品是否真的能够让孩子们“学习”?

  “我们孩子中考结束后就被送去游学了,不希望她输给其他孩子,可钱没少花,除了瞎玩儿,没学到什么。”小乐妈妈给记者讲述了1年前,她为女儿小乐(化名)报名游学的经历。这是她的感受,也是不少家长正在遭遇的问题。

  小乐妈妈的初衷很“丰满”,想通过暑期游学来锻炼孩子的口语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名校、名师近距离接触也能激发小乐的上进心。经过筛选和对比,她选择了西安当地一家主打游学产品的旅行社的一款名为“英国暑假游学10日游”的产品,费用高达35888元。

  她告诉记者,该游学产品最吸引她的,就是“浸入式10人小班化英语课程”的宣传口号,即全程用英语授课、实践,并和国外的学生互动。

  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原本既定的路线是有5天会在伦敦当地私立中学上课,并住在学校宿舍。可小乐回国后却告诉妈妈,他们只是白天去这个中学上课,晚上住在学校附近的酒店里。而所谓“上课”,无外乎是自我介绍、简单的交流,以及听着老外讲讲校史,这与旅行社之前的介绍大相径庭。

  而其余5天,就是参观英国的名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此外,最后一天还安排了去哈罗德百货购物的环节。小乐妈妈不禁抱怨:“早知道这样,我宁可给孩子报个单纯的跟团游,还便宜呢。”

  记者梳理后发现,小乐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一些旅行社,甚至专业的游学机构通常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将出境游产品贴上了游学的“标签”,再加价卖出去,其实行程当中的博物馆、大学等公共场所都是免费的;还有的游学团里,团友年龄相差甚远,最大的团友已上高中,最小的团友才读小学,因此课程安排混乱,毫无针对性。

  2

  暑期倒计时,如何绕开产品陷阱

  步入4月份,暑期也迎来了倒计时,不少家长已经开始着手为孩子选择暑期游学产品。然而,面对参差不齐的游学产品,家长们应该如何绕开游学“陷阱”?避开“游而不学”?

  游学圈CEO杨巍告诉记者:“防范游学陷阱,要切记一条:不要贪小便宜,将关注点放在口碑和师资力量方面,而不是宣传和照片。”

  杨巍建议消费者从以下方面做选择:主题方面,是否明确专业,是否是孩子感兴趣的游学主题;师资力量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度;课程方面,是否有体系化的课程,而不是把很多景点揉到一起。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张金山也表示,在中国,游学旅游产品还表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就是契合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报考名校的心理,因此现在的很多游学旅游产品侧重很多知名高校,特别是国外知名高校的游览和交流。

  而这样的需求则在一定程度帮助催生了游学产品的走马观花模式,游学产品出现了行程紧凑、课堂呈现干燥乏味等问题。

  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孩子经常会去游学的现象下,好的产品才是最大的吸引力。通过在游学产品中引入专家团队作为学术顾问等方式,企业也在不断调整,试图带给用户一些好的体验。

  例如,针对市场“只游不学”的痛点,携程设计出了兼顾“学”的产品——“壮游计划”,如考古专家团队带着孩子走访汉魏洛阳城,体验河洛文化到帝国文明的衍变史;或者跟随罗马大学考古人类学教授Giorgio Manzi探寻古罗马的兴盛与衰落。该项目负责人张洁告诉记者:“除了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带队外,壮游还会以课题制的形式开展,行前名师开题,布置阅读任务,带着问题去旅行,就一个或多个课题深入研究。专家引导孩子们去探索这些问题的本质,真正化为己用。”

  对此,小乐妈妈也表示,希望能在接下来选择游学产品时,能帮孩子挑选到真正能学习一些东西的项目,而不至于把孩子珍贵的假期时光浪费掉。

  3

  市场火了,“这杯羹”应该怎么分

  伴随市场火爆的不止是行业痼疾,还有行业管理的缺失和诸多企业的入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境外游学组织方尚没有专门资质认证,从监管主体看,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几乎没有介入,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行业规范不清晰,资质认证无统一标准,加之监管不力,会滋生虚假宣传、责任欠缺、收费过高等问题。而市场进入门槛低也不断加剧问题的爆发。“因为市场发展太快,政府及行业监督指导却没能跟上,导致游学市场火爆表象背后却是乱象丛生。”旅游创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会长张德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但凡有些教育或者旅游资源,都想进入游学市场分羹。

  OTA中,除了巨头携程外,途牛、同程、驴妈妈等均上架游学产品;国内大型教育机构新东方、环球雅思等也纷纷推出游学项目,无一例外,口碑褒贬不一。“很多游学从业者并没有跳出旅游思维,做的产品依旧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并没有足够的研发游学的教育核心,只是单纯把旅游景点改成了一些学校或培训地点,这样的简单组合,给人带来了非常不专业的感觉。”杨巍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此外,不具备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不符合要求、没有“游学旅行”等相关内容认证、甚至不具备出境游资质的机构也在组织各种各样的游学,这样的行业现状是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时普遍提到的共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游学旅行的规范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则应发挥引导作用,强化监督管理,可以通过成立政府认可的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从而使政府在履行职能时有所参照。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成立政府认可的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制,张德欣也有自己的担忧:“多数联盟成立的初衷都是要整合资源与规范市场,通过做团体标准、举办游学会议、搞游学导师培训与认证等方式扩大本组织的影响力。但各种组织多了之后,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很难进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且容易导致资源的区块分割与垄断。因此,还是要强调行业的自律性。”

游学“蛋糕”,好看不好“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