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3月04日 星期一

奥数失金,该遗憾什么

■吴 意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3月04日   第 02 版)

   在近日闭幕的第十一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上,中国队因无一人获得金牌、总成绩排名第6,引发众多国内网友关于奥数禁令及数学教育的热议。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但最近几年成绩并不如人意。有人将这样的结果归结于“近几年‘反奥’的声音过于响亮”。

  据笔者了解,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后,2010年,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去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此举,被一些网友认为是“竞赛失利”的罪魁祸首。但是,此前我国辉煌的奥数成绩是否就能代表培训的成果?如今没了金牌是否可归结于“禁赛之祸”?值得深思。

  数学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走向数学研究,最终实现数学的普及与提高。曾经,许多孩子明明没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为了升学加分不得不海量刷题,被“全民奥数热”绑架,耗费了大量精力。要知道,学习本就不应该被当成一件功利的事情,取消奥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其功利性,让学习回归本质。如今,很多家长也醒悟过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学奥数。

  遗憾的是,当奥数不再和升学挂钩,很多家长和学校对奥数培训也失去了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家长们对编程等信息技术培训的追捧。背后的原因不难想到,信息技术相关竞赛获奖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考、小升初等起到积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让孩子转向学习那些更值得“投资”的科目,忽视了孩子在某些学科的兴趣和特长,埋没了孩子的天赋,更抹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急功近利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自信心与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数学大赛不是检验全民数学水平的唯一平台,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规定也并不意味着禁止培养有数学天赋的孩子。

  不应以奥数金牌论英雄,不应让竞赛埋没真正的人才。让有天赋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我们不妨从各层次人才挖掘和选拔上入手,从重视和引导学生兴趣上着力,推进学校多元化、个性化教育。同时,深入研究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能力。要知道,自然成长的状态,才是最有利于孩子的状态。

下好都市圈“一盘棋”,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奥数失金,该遗憾什么
“支教骗局”
“职业拍违章”,该不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