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矿工院士”何继善:给地球做“CT”

■新华社记者 谢樱 胡喆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1月14日   第 17 版)

  他没读完高中,当过4年矿工,全靠自学考上大学;为了做实验,他变卖过自己的衣物,筹钱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地检测,他带着自制仪器,和学生们几乎攀遍了我国的崇山峻岭;勘探中,风餐露宿是常态,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如今年过八旬却从不停止脚步……近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斩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童年时期亲眼看见过日军飞机对家乡的轰炸,青少年时期因战争举家颠沛流离,热爱学习的何继善在历经坎坷中不断失学、复课再失学。高中都没读完的他,迫于生计当起了矿工,却仍不忘坚持自学。 

  “在那个年代,谁都不敢说自己的成果好,更不敢说国外的研究不对。”何继善说。 

  直到1978年,湖南代表团得到了一张无人认领的奖状——“电阻率法消除异常干扰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找了半天,才找到奖项主人就是何继善。他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国家最终还是会重视真正潜心搞研究的人。” 

  出身矿工的何继善总是在思考,如何用先进的仪器探测地下资源?100年前,美国工程师哈里·康克琳曾提出电磁感应法并获得专利,但因电磁波向地下传播方程的求解极其复杂,国际上都不得不采用近似公式作定量解释。这种处理方法,使得勘测深度小、精度低,且抗干扰能力不强。 

  没有任何科研经费支持,何继善一头扎进了浩瀚的数据计算中,这一算便是数十年。2005年,何继善终于正式提出精确求解地下电磁波方程的“广域电磁法”。 

  这一成果世界领先,技术与装备能探测地表以下数公里。 

  理论并不只是用来发论文、搞讲座的,为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何继善又开始了一个长达十余年的科研跋涉:用这一理论研制仪器。 

  这是个不断完善、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已84岁的何继善如今仍十分“挑剔”:仪器使用环境的复杂多变,设备的缺陷显现,重新改进投入使用,发现不足再继续改进…… 

  一次,一场“擂台赛”中,在已知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对国内外电磁法探测仪器有效性进行对比。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电磁法仪器参赛,均宣告失败。 

  “我们的广域电磁法所用电流仅为欧美‘先进’仪器的五分之一,却轻松地测到了有效数据,打破了欧美仪器的神话。”何继善扬眉吐气。 

  何继善有无数的发明,但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立项、申请科研经费。 

  其实,以何继善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要申请立项经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何继善却觉得:“没有人要我们做,也没有人给钱。但我们有责任,科学家有义务为人民排忧解难。”

那一瞬间感动我们的孩子,现在过得怎样
“矿工院士”何继善:给地球做“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