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以实现资源双向融通推进乡村振兴

■潘家华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1月07日   第 15 版)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在中西部一些地方乡村社会日渐凋零。尽管工业化城市化减轻了自然生态的压力,然而农村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且伴有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活力有限,文化复苏乏力。曾经的“乡愁”,也只是存在文字描述中、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亟需城乡要素互通,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从而振兴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修复重振文明生态。

  文明进程

  从生态失衡到生态文明的转型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转型进程,是从改革开放前致力于跳出马尔萨斯陷阱(人口资源与环境不协调引致生态失衡)到(工业化城市化)工业文明的极限(环境红线、生态底线、资源上限)到生态文明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明确的时期: 

  一是农耕文明时期,对抗“马尔萨斯魔咒”。以粮为纲——围湖造田,毁林开荒,一些不科学的水利开发建设导致生态失衡;出现逆城市化,50年代末提出“到农村去,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文革期间”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其原因除了政策失误、运动频繁以外,还在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生态破坏,生产力低下,掉入马尔萨斯陷阱。由此使得城市物资困难(如使用粮票、油票、布票、米票等),乡村贫穷。 

  二是工业文明时期,面临增长的极限及空间发展的极限。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下,我们很快遇到了三条红线:环境红线,生态底线,资源上限。即出现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能源、矿石、森林资源面临上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质量退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提质阶段,走向绿色和谐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绿色发展”,严格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由于工业文明时代利益导向的发展引致的空间失衡,需要加以协调而实现发展的空间均衡,资源配置不是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到农村的逐级衰减,而应是均衡均质。迈向生态文明时代,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进程。

  城乡关系

  从城乡互通到由乡到城的单向流动,再到城乡融通

  历史上城乡关系是互通的,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呈现了单向流动,以乡补城,以农补工。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的制度保障,理论上讲,城可以到乡,但城市户籍的特权远优于乡村户籍。因而实际上除非强制,几乎没有资源自愿从城到乡的流动。乡可以到城,但地位边缘地带的乡想要进入中心地带的城,是有“准入门槛”的。因而,乡到城的流动是优质要素的单向流动。 

  这种单向流动的机制包括:区位的整体兼并,城市扩张对临近乡村的蚕食;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入,征兵、考学均是优质人口资本流入的方式;经济收益的单向流动,工农产品存在剪刀差,拿走了农业劳动剩余,甚至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由于这种发展的刚线制约,乡村不准搞工业,不准搞基础设施,不准搞科技、教育。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的发展以农村为代价,城市排斥农村,只收获,不投入。城市兴旺发达,乡村凋零落后,农村的人力资源日渐衰落,只剩人们常说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资金回流分散、量微。乡愁依旧在,乡村振兴难。 

  我们也注意到,城市工业发展在经济上获取巨大成功后,也有许多积极的惠农、助农、利农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农民社保、村村通工程、土地承包延期、粮食收购价保底、农田补贴等。但这些措施带有被动属性、施舍属性,杯水车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源头问题。要素流动仍然是单向的:城市优质人才进不了村;农村优质土地入不了市;高端资本技术下不了乡。

  振兴乡村

  要真正实现城乡要素互通

  乡村振兴,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需要机制性的内生动力,而非被动、从属、施舍等临时性、过堂风式的帮扶。 

  农村生态了(自然修复),但文明退步了。因为文明的源头是人,必须要人员互通,而非单向流动。农村生态了(自然生产力),但生产力落后,因为缺失资本技术,要素组合、生产力提升缺乏“人才”,出现短板效应。农村生态了,但生态价值没有得到市场实现。农村土地不能入市,不能承载大额资本和先进技术,因而农村土地要素、农村优质生态产品的比较收益低,价值在市场上认可程度低。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原真的生态,也不是人为造就的空中楼阁式的文明。而是文明的生态,生态的文明。乡村振兴,需要破解工业文明范式下,城市对乡村及工业对农业的打压,实现城乡互通,工农一体。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的就是文明的生态。这就要求,城乡要素互通,城市优质资源可以下乡,农村优质资源可以入市。只有这样,乡村的生态就注入了现代文明,形成生态文明的乡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以实现资源双向融通推进乡村振兴
高度重视我国城市空间重构趋势下的规划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