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李开复:不因工作而忽略爱你的人的存在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2月24日   第 15 版)

  李开复

  李开复到“要出发”广州总部参观交流。

  李开复,1961年12月出生于生于台湾省新北市,祖籍四川省成都市,现居住于北京市。11岁留学美国,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1998年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曾担任微软、谷歌的全球副总裁。2009年回国创办创新工场,致力于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2013年9月,李开复罹患淋巴癌,后经17个月的治疗,癌症痊愈。迄今,创新工场参与投资的总部项目数量累积超过300个。

  

  记者采访李开复,是在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2018年会那天,李开复作为百人会的副会长,当晚发表了人工智能主题的演讲。 

  在随后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李开复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人工智能专家,但在演讲和采访时表现出谦虚、和善的态度,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渊博学识和职业素养,让彼此交谈变得愉悦而温暖。

  “癌症使我明白,家人比工作更重要”

  “我是李开复,在创新工场做技术方面的投资。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我自诩创新工场是中国最好的技术型投资公司之一。我有幸曾在一些世界顶级公司,包括苹果、微软、谷歌工作,感谢那些大公司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今天能够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两个女儿,都是学艺术的。我最喜欢的时光就是和她们在一起。” 

  李开复坐在记者面前,轻松地说出了这样一段简短而又别致的自我介绍。特别是提到家人的时候,他的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温馨的笑容。 

  毫无疑问,在李开复的心中,家人是摆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多年前,李开复并不这样认为。和许多上班族相同,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是心中永远的难题。曾经,对在事业处于上升期的他来说,工作即生活,无论何时,工作是优先于家庭的存在。 

  李开复在社交媒体上提到,1991年12月16日上午11点,他即将初为人父,妻子正躺在产房里辛苦地分娩。他陪在妻子身边,却不停瞄着手表,心里焦急地惦记着下午要做人工智能报告。当时他想,如果一小时内孩子生不出来,就只能抛下妻子赶回去开会了。好在女儿在中午顺利降生,致使他没做出荒唐的事。 

  李开复一路走来,无论是出任世界顶级公司高管,还是创立创新工场,加之家庭和睦美满,工作生活一切顺遂之际,2013年9月,李开复被诊断出淋巴癌,患病原因很可能与“熬夜多压力大”有关。 

  经过长达17个月的治疗,不幸中的万幸,李开复战胜了病魔,身体竟奇迹般地得到了康复。他又渐渐地投入到工作中,不过,这次的重心却不再是工作。从那以后,李开复改变了“影响力最大化”的事业目标,而是将家人放在第一位。他和妻子将住所搬到了母亲附近,还常常携妻子一同出游。他笑着说,“我的假期不再只看自己安排,孩子有空,我才休息。” 

  坐在记者面前的李开复,已经可以云淡风轻地描述出这段患癌的经历。他感慨道:“人生的意义不只是工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工作上,而忽略了世界的美好、爱你的人的存在,忘记了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是不值得的。” 

  李开复找到了家庭和事业的平衡点。

  “丢掉‘铁饭碗’,做有创造力的工作”

  如今,人工智能已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打开手机,它可以为人们推荐今天吃什么,安排打车谁来接我,看到路上哪里通畅,哪里堵了车,或者是想看什么新闻,智能软件都可以直接给人们提供服务。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有效。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很多人表示担忧。人工智能真的会和我们抢“饭碗”吗? 

  “父母往往会灌输给孩子这样的就业观,想让孩子找个‘铁饭碗’,有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但是大部分所谓的‘铁饭碗’都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这样父母就把孩子给害了。着重培养创造力,学会关爱他人,只有具备了个人独特的价值,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李开复说,即使未来不得不面对一部分员工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下岗,那么也希望公司的老板能够帮助可能会下岗的一批人尽早地转型,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学到一技之长。 

  李开复坚定地说道,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部分职业是不可逆的,但是也不必过分忧虑失业风险。目前来看,依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在简单的领域里做工,而复杂的领域还是需要人类发挥大脑的作用,去思考、探索、研究战略性和创造力的问题。 

  “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来做重复性工作的。重复性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长期来看,对人类未尝不是一种解放,可以空出时间去做真正擅长的事情,去贡献人类独特的价值。”李开复说。

  “这一生最好的决定是回到中国”

  “选择回国,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的决定。”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李开复就是在这一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并担任了首任院长。20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中国顶尖科技公司输送了多名技术高管,牵动着千亿公司的命脉。 

  一个决定在心中萌生、发芽,等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刻,李开复只是淡淡地说出这个结果。这个决定在他看来,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决定,但现在来看,却是一段精彩而又传奇的经历。 

  当时,中美发展情况对比悬殊,身边的很多科学家都曾劝李开复不要回国。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环境不佳,人才不够优秀,生活条件艰苦,相反的,在美国做有价值的研究,过安稳的日子,生活富足,才是最好的选择。 

  镜头转回到1990年,李开复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当时的他已经获得了计算机系博士学位,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年轻的副教授。在国外接受了世界顶尖教育的他,看到大陆的学生非常聪明,甚至比自己更努力,但他们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看到的世界非常少,了解的技术也有局限。“后来,我看到没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学生,他们到国外学习深造后发出的光芒,让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如果我能带一批这样的人回国,他们一定能做出很伟大的事情。”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李开复还是遵从内心的想法,做出了“逆流而上”的“冒险”选择。他放弃了在世界排名靠前的美国大学做研究的安稳生活,渐渐走出“舒适圈”,带了一批人回国做开创性的工作,这便有了后来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故事。 

  虽然李开复并没有选择留校做科研,但是他对现在正在做科研的博士和学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想一门心思做学术,这样挺好,不用改变,就继续做你的事情,先把技术发明出来。社会的分工本来就是合理的,做学术的人需要追求创新,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如果读完博士突然想做产品了、想创业了、想去互联网公司工作了,我会劝他们慢慢培养新的思维方式——‘产品为王,用户为王’。”

李开复:不因工作而忽略爱你的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