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救命神器”缘何难救命

■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 赵丹丹 林苗苗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1月19日   第 12 版)

  近年来,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逐年攀升,每年约有55万心源性猝死病人,其中90%发生在院外,但是急救车往往无法在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赶到现场。由此,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始被推广。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被誉为“救命神器”。

  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面是公众场所心脏病猝死事件频发,一面却是多数AED沦为摆设。“救命神器”何时真正能救命?

  AED开始推广,

  但远远不够

  “急性心梗作为重要的致命性疾病,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项涛说,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大等是急性心梗频发的重要诱因。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机场、商场、广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均设置了AED,作为现场目击者第一时间对猝死患者进行有效急救的设备。

  据统计,如果1分钟之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每延迟一分钟救活的希望降低7%-10%。

  急救科普人张元春说,国际上,不少国家有相关法律强制规定,地铁、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配备AED;一些国外的相关行业协会,也会定期组织公众参与AED急救培训。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城市AED配置为零,很多城市全市仅有几台,有的城市仅在马拉松等国际赛事时临时配备AED。

  “目前,全国AED大概只有2万台,远远不够。”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认为,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安装 AED既能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多数市民不会操作,

  不敢尝试

  “美国、日本每10万人拥有AED的数量超过300台,而我国每10万人仅有几台,公众场所AED设备非常短缺。”张元春说。长春市急救中心培训科科长张猛说,配置一台AED约需要2万-3万元,后期维护也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笔钱目前还没有专项经费保障。

  此外,在一些配备有AED的场所,AED也常常沦为摆设。

  半月谈记者在成都天府广场看到,一台AED设备箱十分醒目,里面放置了操作设备、急救书籍资料,最上面还有循环播放的急救常识电子屏幕。然而,随机询问路过的行人,几乎都不知道这台设备的用途。“不知道”“不清楚”“看不懂”是多数路过市民听到AED的反映,不少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

  长春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闫丽影说,2017年长春有1000例左右的心脏骤停患者,只有40名患者被救活,比例在3%-4%,南方发达的省份比例大约为10%-15%,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心梗患者被救活的比例是30%-40%。“公众知晓率低,配了除颤器,也可能变成摆设,变成资源的浪费。”闫丽影说。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一些地方在公众场所配置了AED设备,但使用频率不高。多位市民说,自己没有经过培训,不会操作,不敢轻易尝试。

  “AED中有语音提示,操作简单,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够掌握。”李宗浩解释说,严格意义上讲,成年人都应该学会使用AED,每个单位也应该有人掌握急救技能。

  别让“救命神器”沦为摆设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了让AED有效使用,成都市在重点公共场所配置了专门的急救工作人员,促进对AED的使用进行普及。

  “除了公共场所,警察、教师、公交司机、铁路乘务员等职业人员,也需要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普及,提高救援成功率。”闫丽影说。

  “AED是救命神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危急时刻如果AED找不到了,或者坏了等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全民互助急救平台“第一反应”创始人陆乐认为,需加快构建互联网上的“急救地图”,让公众通过手机能一键搜索到附近的AED,及时施救。

  张猛认为,目前仅靠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和一些社会团体来做科普,力量有限,政府、行业、社会应该共同推进,促进急救常识的普及,可以探索在大学开设急救公开课。

  业内专家呼吁,当前公众对公共场所救人还存在一些顾虑,各地应加快探索通过立法保护施救。

“救命神器”缘何难救命
合肥:传统腰鼓引入老年大学
城讯
医保用药将降价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