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村支书耿遵珠有点忙,经常有外地的人前来向他学习蔬菜大棚技术,研究各种蔬菜瓜果的种植技术,学习各类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
耿遵珠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立志要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棚二代’。”在他的鼓舞下,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村创业,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
股份制“救活”
大棚蔬菜产业
早在20年前,耿店村的大棚蔬菜产业是另外一番光景。耿店村群众把种植蔬菜大棚称为“扣棚”,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效益不好,大家对扣棚的积极性并不高,周边很多大棚也逐步拆除。
2002年,耿遵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多次到寿光市考察,聘请了技术员,试种黄瓜、尖椒、西红柿等品种,结果当年产量就实现了翻番,村民扣棚的积极性重新高涨起来。
2003年,耿店村建成了200多座蔬菜大棚,比前一年增加了100座。大棚数量多了,蔬菜产量增加了,卖菜难的问题出现了。
耿遵珠与村“两委”成员商量后,决定自建蔬菜批发市场。
建市场的钱从哪里来?耿遵珠想到了股份制,他带头入股1万元,并鼓励35户村民入股,共筹集资金15万元。为节省开支,耿遵珠跑去聊城找施工队,跑钢材市场买材料,开着拖拉机冒雪运材料,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当年,入股村民就领到了40%的股金分红。
2008年,耿店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茌平县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茌星”品牌,合作社的蔬菜成功进入周边多家大型超市。
“80后”“90后”
回村争当“棚二代”
“扣棚其实是一项技术活,从第一代小土棚到现在第六代新型卷帘机大棚,硬件更新很快。如果跟不上形势,扣棚还真不一定能赚到钱。”耿遵珠说,耿店村从完善体制机制做起,搞好土地流转、用电、用水等服务,吸引了众多“80后”“90后”年轻人回村创业,加入了“棚二代”队伍。
耿付建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21岁的耿付建辞掉了深圳电子厂的工作,回村建起5个大棚。“村里合作社帮忙流转土地,把电线拉到地头上,把排水沟建到大棚边,新种植户还可以缓交土地流转费,这让种大棚蔬菜变得简单多了。”耿付建说,不仅如此,种大棚还不用愁苗子,不用愁销售,合作社还聘请专家教授种植和管理技术,仅用了两年时间,耿付建就收回了成本。
“前几年,基本上每年能赚15万元,今年行情好,估计能赚30万元。” 耿付建表示。
前不久,种植户任传华一下子交了99484元钱土地流转金。“土地流转金交得多,也就意味着大棚多、挣得多。”任传华非常兴奋地说,“我种了20个大棚,流转土地近80亩,是村里最多的。今年以来毛收入达100多万元,纯利润60万元,比打工强多了。”任传华曾在北京、天津打工多年,后来回村种大棚,现在越种越起劲。
“这些年轻人见过世面,头脑灵活,敢闯敢干敢投入。耿店大棚蔬菜产业,还得靠他们!”耿遵珠感叹道。
近年来,村里年轻种植户带头,引进了一些新的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技术,助推全村大棚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产业带“家业”的振兴样板
耿遵珠认为:“耿店距离茌平县城30公里,而且不靠山、不靠水,又缺资金、少人才,所以我们只能靠土地起家。”
如今,靠土地起家的耿店村,在做强蔬菜产业的基础上,还做大了“家业”。数十年间,村里陆续投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大院、变压器和村级敬老院等。
正是坚持产业和家业共同发展,耿店村为返村创业的青年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乡村振兴,耿店要争先!”在耿遵珠的办公室案头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工作计划书——升级育苗场、建设大型冷库、为蔬菜批发市场建下水道、建设蔬菜加工厂等。
现在的耿店村成了“鲁西小寿光”,依靠大棚蔬菜等富民产业,耿店村不但吸引人才,更能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