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的各类APP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在校园,某些APP 却“变了味”,成了固化流程、搅混环境的“元凶”。
现如今,很多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与时俱进引进了很多校园类APP,倡导“智慧管理”。这些APP被用于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等各方面。然而,良莠不齐、过于冗杂的APP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们的负担。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坦言:“手机上校园APP占了大多数,打热水一个APP,记录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但效率有时候不增反降。”
诚然,手机上安装过多的校园APP无疑是另一种捆绑学生的方式,既占用了手机的储存空间,也侵占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明明可以直接在学校相关窗口快速办理的事情,却需要在手机软件上大费周章,以“科技”的名义,走上流程僵化的老路。
此外,一些校园APP的系统稳定性并不能得到保证,优化成本又高,学校及合作方所幸得过且过,系统卡顿、选课高峰期时崩溃等故障时有发生。前不久就有报道称,某高校一班干部未及时通过APP给大家发学分,后被学校APP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告知“不能补发”,导致全班同学学分作废。APP若有漏洞,且草率上线,存在的隐患将引发严重问题。引入APP的初衷固然好,但在没有经过筛选、考量,一味强制推广校园APP并不会给学生带来真正的便利。
科技对大众生活影响的增强,势必会使商业组织逐渐依附其中。而校园APP,也一直是各类商家眼中的肥肉。学生群体庞大,消费潜力大,容易被引导,这些特质对商家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盈利机会。于是,一打开校园APP,便会见到大量的广告,而且很多都跟校园生活不相关,购物的、餐饮的甚至卖白酒的、贷款的,比比皆是,有的APP还有大量付费项目。
过度商业化的校园APP会将学生置于一个混乱的环境,这与他们接受文化教育、完善自我成长的目标是不符的,过多的商业广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时间长了便会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悄无声息的引导。近年来校园贷圈套屡屡得逞,很多不合时宜的商业广告也应负一定责任。商家钻校园APP这个空子,既不应该也不合适。
越是像APP应用这样覆盖面广的事物,越需要去仔细考量、排查隐患。要想达到办事高效的目的,学校应该选择用商业化、质量高的软件,同时全面优化工作系统。除APP外,推广不用下载、耗时短、点对点的微信小程序行不行?加强完善校务系统及管理队伍行不行?不强制推行校园软件行不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便利,少吃“哑巴亏”,才是管理中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