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王潮歌,我会选择“纯粹”。
她活得率真,一言一行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她的创作拒绝受到任何限制,也拒绝在艺术上做出任何妥协。
一头招牌式的卷发慵懒地散在肩上,姿态轻松随意,比起视频里或演讲台上的她,显得柔和了几分。
“只要有一个人能受到影响,所有努力就都值”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王潮歌这个名字,都是因为《印象刘三姐》,我也不例外。这台现象级的演出,刷新了人们对“舞台”的定义——以天为庐,以地为席,以漓江为道具,以山峰为布景,这是何等的气势!世界旅游组织的官员都被震住了,评价说,“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机票来看都值得。”
从那以后,实景演出成了中国“旅游升级”的标志,“印象”系列也陆续在各大景点遍地开花——《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武隆》《印象普陀》……每到一地,都会点燃一把火。
一时间,中央民族乐团默默无闻的演奏家们变成了耀眼的明星.长期被大众冷落的民族音乐忽然热闹起来,无数观众第一次领略了它的魅力。
令人意外的是,她只收“一块钱”导演费的义举。
见面的时候,我向她谈起当年初看《印象国乐》的感动。她开心极了,扭头对旁边的朋友说:“你看看,我当时说什么来着?只要有一个人能受到这样的影响,我的所有努力就都值了!”
“跨界,在我这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对王潮歌而言,创新不是一个需要去努力达成的目标,而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她不愿重复自己。
因此,当《印象国乐》把“印象”这个品牌和她的个人声望推到最高峰之时,她已经为“印象”画上了句号。
第二个系列早在酝酿之中,名为“又见”。这一次,剧场从山水之间搬回了室内,但不是向传统的回归,而是另一种颠覆。从《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到《又见国乐》《又见敦煌》……
然后,她再次毫不留恋地抛下过往,重新出发。她捣鼓出一个新词儿——戏剧幻城。她说,她要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品牌,“把游客从迪士尼抢回来”。
“凭什么我们的孩子是看哈利波特长大的?凭什么我们认为白色的婚纱是美的,而不是红色?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世界观呢?能不能被体现出来?”她说,“所以我就想建造出那样一个戏剧幻城。你进去,如同穿越到一个历史空间,你也是人物之一,你也是戏剧的一部分。”
这些戏剧幻城,叫做“只有”。河南、河北、江苏、四川……建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快的一个,将在明年正式开放,它的名字,是《只有峨嵋山》。
“谁说排一个话剧就必须说话,排一个音乐剧就得连唱带跳?为什么要用这些分类来限制呢,我的演员,做什么都可以。”她说,“大家常说的那个跨界,在我这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人活着不能够只看眼前,你是有使命的”
王潮歌只做自己想做的艺术。成名之后,无数项目邀请纷至沓来,持续了整整一年。她基本上都婉拒了。
我问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她说,“我只有一个的出发点,就是看它能不能让我的内心产生出一股冲动来。”
但王潮歌非常在乎一个作品有没有能力赚钱。在她看来,这是评价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尺:“我不认为赚不了钱的作品是好作品,那就意味着有更多人不喜欢。”
商业不是艺术的原罪,但绝不该是艺术的初心。她拎得清。
王潮歌是有情怀的——虽然“情怀”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玩坏了。“人活着不能够只看眼前,你其实是有使命的。”
王潮歌想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点什么,于是,在《又见马六甲》的项目上不计得失。由于马航事件和换届大选,马来西亚局势动荡,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合同难以按期执行。对方违约,王潮歌完全可以撒手不管。但她调整了后面的档期,随时待命,剧场什么时候建好,她什么时候过去排戏。
这份“仗义”,让马方感动得无以言表‘反反复复地念叨:“没有潮歌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文化和艺术的力量,不应用票房去衡量”
印象系列和又见系列演出,累计观众4000多万人,累计票房超过一百个亿,这在中国演出史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王潮歌由此被称为“现象级导演”。
这样一台演出,往往能给地方带来几十亿规模的产业。
一个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元、水电都不通的彝族村庄,靠着喂养《印象丽江》剧组的100匹马,集体脱贫致富;《印象大红袍》一年光票房就近一个亿,加上茶产业的收益,催生出一家上市公司;阳朔这个曾经连电影院和公共汽车都没有的小县城里,建立起了超5星级的酒店,10多万人傍着《印象刘三姐》生活……
而这一切带给王潮歌的成就感,是无经伦比的,也是她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因为这个演出,这些出身微苦的人们有了尊严。挣了多少工资都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昂着头走路了,开始感到自豪了:我是农民,但我是一名演员!他开始用这样的方式跟这个世界交往。”
有一次,阳朔一个渔民的女儿在微博上给王潮歌留言,她说:你知道吗?我爸爸是那个拉第五根红绸的,我上了大学,今年大学毕业了,我想你也不认识我,但是我想感谢你。
她说:“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想,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太不应该用票房去衡量。”
顿了顿,又说:
“因为这个,我就不太介意我每天工作是不是15个小时,也不太在意能赚到多少钱,也不太介意‘功成名就’以后对自己地位的保护……那些东西我就都不太在意了。”
“对自己永远比对别人更狠”
在王潮歌手底下干活,最需要的可能还不是才华,而是激情。她的团队从来没有工作日和周末的概念,一台演出都排练几十遍了,快上演了,推翻重来是常事。
正是这种“对自己永远比对别人更狠”的态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甚至敬畏。
“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去上厕所,里面的一听有人喊‘王导来了’,哗啦全跑出去了!我有那么吓人嘛?”或是:“他们把我的照片搁在那儿了,就像咱们供个鬼神那样,当成是护身符。”
在王潮歌身上,你常常能看到这样矛盾的两面:极度自信与满心谦卑,口若悬河却喜欢独处,爽朗大气但常常忧郁……形成一个奇妙的综合体。
菲茨杰拉德曾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头脑中能否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思想但仍保持行动能力。套用这个逻辑,一位艺术家能同时兼有几种相反的性格并将它们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正是其一流创造力的来源吧?
七彩的光束汇聚起来是白色,复杂的性格汇聚起来是天真。而朋友眼中的潮歌,拼合在一起是纯粹。
她公司的同事跟我感慨了二三事:
合作了这么多项目,她的心思就只在艺术上,从来不应酬,饭局宴请一概不参加。她甚至不允许别人被自己的衣着分心——大概从5、6年前开始,一袭白衬衫,一头爆炸式卷发就成了王潮歌面对公众的固定形象,“她觉得衣服牌子啦、珠宝款式啦这些东西只会分散别人的注意力,她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宣告:我就是一个导演,没什么可八卦的,你别注意那些乱七八糟的,注意听我说什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