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1月05日 星期一

翻拍,能否成为影视剧创作的“救命稻草”

■杜汶昊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1月05日   第 16 版)

  10月30日下午,一代“大侠”金庸逝世,感念他的文字瞬间在朋友圈刷屏,大家纷纷回忆起当年与金庸小说以及“金庸剧”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送别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每段文字、每张图片,都表现出浓浓的感情与时代记忆。

  纵观我国影视剧创作历程,“金庸剧”是一个难以忽视的标志。自改革开放后,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涌现出一批令人影响深刻的“金庸剧”。翻拍,似乎在如今的影视剧创作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但每次经典翻拍的消息一传出,总会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甚至是质疑。“《xxx》又翻拍了呀,不是不久前才翻拍过吗?”“这次肯定超越不了前作,估计不好看。”……此类的言论不绝于耳,大家常常对翻拍剧“捏一把汗”。

  诚然,翻拍不是一个新颖的创作路子,但对于从业者来说,却是一条稳定的、保险的路子。在好剧本、好素材稀缺的情况下,重组班底,翻拍一部之前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既能理所应当地引起讨论,又能保证一批基础粉丝的稳固,还可以利用话题性提高关注度,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方式。

  可一块香饼,不可能啃一辈子。影视剧翻拍,同时也是一条险路。相同题材的重复会使观众审美疲劳,会使影视剧题材和内容过于单调。金庸先生一生创作武侠小说15部,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数量却高达数十部,尤其在近些年,每隔一两年,就有一部作品被翻拍。然而翻拍质量却良莠不齐,2013版《天龙八部》云集了中韩两国影星的作品,被网友吐槽“服装像鹦鹉”“演技像木头”,2014版《鹿鼎记》甚至连话题性都没有产生。

  翻拍剧的高频率出现,反映了我国影视剧创作中的软肋——缺少好剧本、缺少好创意。以翻拍剧进行探索无可厚非,但不要把翻拍剧当成了影视剧的“救命稻草”。不走心的翻拍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粗制滥造应付差事、脱离人文基础盲目创新,非但没有繁荣影视剧圈子,反而会浪费很多资源。翻拍剧要注重质量,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人文内涵,才能成为受观众欢迎的热剧。

  进一步说,影视剧的继续繁荣,也应跳出依靠既有IP、以翻拍保底的思路。丰富影视百花园,还需要更多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从业者,从剧本、题材方面多下功夫,贴近当代生活和文化背景,去挖掘、去创作。

“钱路”渐远 影院如何“抗寒”
《百名摄影师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画册北京首发
收录112位校友及亲属“联大记忆”
翻拍,能否成为影视剧创作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