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解决手艺人吃饭问题是我的使命

■于梦江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10月15日   第 16 版)

  身高191厘米、穿着一身篮球服的郞佳子彧青春帅气,很难把他同“非遗”的传统手艺“面塑”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今年23岁的郞佳子彧做面人已有20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的第三代传人,郞佳子彧已决心拿起接力棒,把这门家族手艺当成自己的事业。“解决手艺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郞佳子彧认为,要放下“非遗”的架子,让传统手艺接地气,才能吸引年轻人。

  从传统典籍中找创作题材

  在北京国子监旁边的胡同里,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工作室,这是郞佳子彧和小伙伴做的创业项目。

  郞佳子彧介绍刚刚完成的新作火神祝融。这是《山海经》中的角色,原著中描述火神祝融只有寥寥几笔:“南方祝融,人面兽神,乘两龙。”郞佳子彧据此查阅了一些明清画家的作品,加上藏传佛教中唐卡的形象,综合创作了这一面塑作品。

  郞佳子彧把做面人比喻成做加法,比方说做一个小人,先做好脸形,到做眼睛时,用黑色的面捏成眼睛形状往脸上粘,做眉毛时,也用黑色的面做成眉形往脸上粘,然后是不同颜色的五官、头发,随后加上身体、四肢。上色、塑形正是面人技艺的难处所在。

  蒸熟的面随着水分蒸发慢慢变硬,因此,面人在制作的过程中几乎不可修改,黄金操作时间大概只有三四个小时,且必须一次完成。“把面变软一些重新来?那不行,再蒸一次,作品就花了。”

  23岁的面人“老师傅”

  北京“面人郎”是郞佳子彧的祖父郎绍安创立的。冰心曾在《面人郎采访记》中描述道:“捏什么像什么……我看得入了迷,一天也舍不得离开。”郞佳子彧的父亲郎志春继承了郎派面塑的技艺。2008年,郎派面塑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第三代传人,郞佳子彧三岁时,就对面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父亲做面人他就在旁边看,后来就跟着做。郞佳子彧常做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小黄人、哆啦A梦、《灌篮高手》人物等等。

  有一次去天津参加协会的活动,他发现,同行鲜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甚至更年长的老手艺人,郞佳子彧第一次意识到,传统手艺的传承面临很大问题。

  大学时期,郞佳子彧就读国际关系学院的传播学。毕业后,他一度十分迷茫,是拿起家族手艺的接力棒还是做其他工作?父亲给了他很大的自由,“你可以做别的,四五十岁再干这行,只要手艺不丢就行。”

  艺术的本质是沟通

  对于当前非遗的传承难问题,郞佳子彧认为,一是因为年轻人普遍缺乏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二是因为传统手艺的创作能力不够强,很少能结合当前的时代,做出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作品。

  郞佳子彧虽已是第三代传承人,但他认为家族传承并不是最健康的方式。“艺术的本质是沟通,不是炫技,面人也不局限郎姓,家族只是手艺的载体。”

  如今,郞佳子彧还通过阅读传统典籍,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和题材,“我想把传统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转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解决手艺人吃饭问题是我的使命
我在老挝当志愿者
盲女逐梦记
实力派“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