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9月24日 星期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中国城市报 巩 静 通讯员 马和来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24日   第 12 版)

  时值初秋时节,江南的细雨轻轻敲打着窗棂。早上8时30分,徐文荣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位于横店古民居博览城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简称横店“四共委”)办公室伏案工作。这位84岁的老人擦去花白头发上的雨水,心情有些激动。就在来到办公室前的一个小时,他已冒雨在横店的村落之间转悠了一个大圏。

  徐文荣正在谋划一个新项目:要把横店的主要景区和主要村庄用单轨交通连接起来,既让游客在横店通畅地游览各景区,又要拉近景区与村庄的距离。让景区真正成为横店老百姓家门口的风景。

  徐文荣对记者说,“时间不等人啊!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横店要有新作为,要有大作为。我的目标是农业永远稳定、农民永远幸福、农村永远美丽,要把横店真正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小城镇、大都市。”

  “有人说,我一生做了三件事:造厂、造城、造景。”徐文荣说,其实这是同一件事,就是为了让横店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造厂

  多办企业多赚钱,多为农民办好事

  中国的“三农”问题,被称为“世纪难题”。如何破解?

  徐文荣说:“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农民自己。”

  徐文荣认为,过去的“三农”问题属于老“三农”,要解决农民的温饱和小康问题,横店的解决路径是“农业变工业、农民变工人、农村变城镇”。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属于“新三农”,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安文公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的徐文荣义,无反顾地回到横店当农民。

  “你这是自毁前程。”当时,不少人这样说他。

  “难道农民的一生注定是苦难吗?回到横店,我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老百姓的贫困生活。”

  在当选为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徐文荣带领社员兴修水利,使粮食亩产从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750公斤。

  但徐文荣不满足于此。他说:“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光种地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和其他副业生产。”

  于是,徐文荣把村里的木匠、石匠、泥瓦匠、箍桶匠等手工艺人全部纳入副业队,办起了农具厂、砖瓦厂、木雕厂、养猪场、粉干厂和粮食加工厂。

  1975年,徐文荣被当时的横店公社任命为横店丝厂党支部书记,负责筹建工作。

  上任伊始,徐文荣又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多办企业多赚钱,多为农民办好事”。

  1976年春节前夕,横店丝厂建成投产。238名横店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工厂当起了工人。

  横店丝厂投产第一年就实现盈利7.6万元,第二年盈利15万元,第三年达到了36万元。这让横店老百姓看到了走上富裕道路的新希望。

  当时,有许多人想把丝厂赚来的钱分掉用光。但徐文荣认为,丝厂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这些“金蛋”能孵出更多会下“金蛋”的“小鸡”,以后就会积成一座“金山”。因此,他力排众议,提出了“暂不分红,赚来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也为徐文荣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徐文荣采取了“老厂办新厂,老厂带新厂”的办法,陆续办起了针织厂、内衣厂……有的厂成功了,立即扩张,一厂变多厂;有的厂失败了,卖掉设备,留下厂房另派用场。

  横店的企业还真的像母鸡下蛋孵小鸡似的越办越多了……

  徐文荣说:“少数人富了不是富,人人富了才算富。老百姓支持我们办企业,我们就要多办企业、办好企业,多为老百姓做好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徐文荣就提出了以厂带村的发展思路。他把一些技术要求不高、适宜于小规模生产的产品和零配件,下放给村联户办企业。同时,他支持有一定经验的员工离开横店集团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并给予技术、资金、原料、销路等方面的支持。

  短短几年时间,横店就办起了1000多家企业,全镇1万多名壮劳力进入这些企业当起了工人,全镇农民开始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造城

  我要在横店造出一个城来,让农村实现城市化

  记者漫步在横店万盛映象电影主题步行街,巴士站、电话亭、道路标识牌古色古香,就像老电影的场景。游客不仅能在这里逛街扫货,有时还能欣赏到独具横店特色的街头演艺表演。

  置身于横店,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这个江南小城是怎样从一个农村演变而来的?

  徐文荣说:“横店的农村城市化是逼出来的,是‘企业办社会’的成功探索。”

  横店的企业越办越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到横店来。但如何让农民享受市民的生活,如何让外来人才留下来?一时间成为困扰徐文荣的一个难题。

  当时,也有不少人劝徐文荣到城市去发展,“这样才可以留得住人才”。浙江省有关部门也曾出台优惠政策,动员徐文荣把总部搬到杭州去。

  徐文荣说:“集团管理层搬到城市里去,企业肯定发展得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舒服。但是,横店的老百姓能搬到城市吗?”

  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横店集团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了上世纪90年代,配合镇政府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调整,横店集团的专家楼、科技新村、影剧院、体育馆、游乐场、度假村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度在集团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就直接向徐文荣说:“你搞那么大的度假村,有谁来住,真是浪费钱!”

  还有记者在报刊上撰文,说横店集团“企业办社会”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做了本该政府做的事。

  徐文荣说:“他们说得都很对,公共产品本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但那是在城市。而在农村,乡镇政府没有设立独立财政,哪有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投入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有利,政府也满意,农民更高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徐文荣说:“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农民也可以在农村造出一个城来,让农村实现城市化。”

  随着横店集团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上缴税收不断增多,政府的财政实力也与日俱增。横店集团把诸如道路建设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移交给了政府部门,但横店集团在办教育、办医院等配套公共产品上,不仅没有减少力度,反而加大了资金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横店集团先后投资100多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由横店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横店文荣医院,是浙中地区首家拥有标准地面停机坪的医院。去年7月21日,一架直升飞机腾空而起,把一名患者成功转至杭州浙医二院继续治疗。

  ——横店集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技校、高中、大学的教育体系。其中的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已成为浙江省唯一以影视为特色并涵盖相应领域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

  ——2018年3月24日,随着3架飞机划破天际,横店通用机场正式启用。这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设施较为齐全的通用机场。横店的“航空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一般中小城市有的,我们横店都要有;一般中小城市没有的,我们横店也要有!”徐文荣说,“有记者在报刊上撰文称,橫店20世纪80年代造厂,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造城。是的,我们在造城,造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城;我们造城,造了一个商贸物流城;我们造城,造了一个文化教育城;我们造城,造了一个影视旅游城!”

  造景

  重整横店河山,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有人曾这样说,横店的影视旅游是拍《鸦片战争》建影视基地带来的副产品。

  徐文荣完全不赞同这种说法。

  横店镇所在地域,荒山多,荒坡多,土质差,搞种植业成本高,有些得不偿失。徐文荣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好荒山荒坡,让它既产生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19世纪南粤广州街”影视基地的建成,给徐文荣打开了一条思路。

  1995年12月14日,导演谢晋为了筹拍《鸦片战争》,到东阳卢宅选外景,顺便来到横店。谢晋谈起了为影片搭建外景的种种难处。徐文荣当即说道:“《鸦片战争》的外景由我们来建吧。别人用一年时间,我们用半年。别人用半年,我们用3个月,绝不耽误你一天拍片的时间。”

  当时,谢晋导演还是将信将疑。

  徐文荣说干就干。他拉来120支工程队,在横店的一处荒坡上同时施工。炸山、修路、建房....3个月后,“19世纪南粤广州街”建成,《鸦片战争》如期在横店开拍。

  剧组在横店拍摄的两个月时间里,大批游客蜂拥而来。与此同时,围绕横店的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后来,又有多家影视剧组闻讯而来,进入“19世纪南粤广州街”影视基地取景拍戏……

  徐文荣说:“搞影视文化,既能把旅游、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带动起来,同时还能与改造环境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为横店老百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伴随着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横店老百姓纷纷投身第三产业,“家家搞旅游、户户开民宿、人人有钱赚”。除了青壮年劳动力外,上了年纪的老人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服务行业,使生活得到保障。横店农民的就业率超过100%。

  经过多年的发展,横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链,不仅解决了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形成了强劲的对外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横店演员工会注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演员人数高达5万人次;横店周边的磐安、义乌、永康等市县,纷纷借力横店,通过共享拍摄资源,加强人才合作,发展本地文化产业。以横店为中心,在浙中地区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集聚区。

  在兴建影视拍摄基地的同时,徐文荣改造横店山河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徐文荣认为,荒山荒坡的改造,要先移坟,后修路,再造林,修水库。

  过去,横店的荒山上到处是坟墓,青山白化严重。因为当地人上坟烧香烛,每年都要发生山火。横店集团出资4000万元,建起了4个公墓,建好后移交民政部门管理。接着,横店集团又按每穴200元提供补贴,动员群众迁坟。

  横店集团托管了旅游景点周围的山林。为了解决农民烧水做饭的燃料问题,横店集团建起了液化气储备站,每户农民每年补贴200元。

  “不能吃了子孙后代的饭,要为子孙后代做好事”“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些都是徐文荣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随着年岁增大,徐文荣开始慢慢地退出横店集团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他说,“一直以来,横店集团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己任,我也一直为改造横店的山山水水而殚精竭虑。现在,我虽然退下来了,但我仍壮志未酬,心愿未了。”

  退休后,徐文荣并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他的心愿就是,要把横店建设成为“城在山中,水在园中,林在草中,人在花中”的现代化小城市。

  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徐文荣根据原有的地形地貌,相继建成了红军长征博览城、中国革命战争博览城、国防科技教育园,原来一钱不值的荒山野岭,变身为红色旅游城,一时游客盈门。

  但此后不久,徐文荣的一个举动却引出了轩然大波。他宣布:横店要异地重建圆明园!

  话音刚落,争议四起。

  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有关部门也介入,得出的督察结论是“不批准向该项目供地”。

  徐文荣认为,圆明园被洗劫,这是中国的耻辱。而现在国运昌盛,通过重建圆明园可以长一长中国人的志气、扬一扬中国的国威,这错在哪里呢?

  曾有一批来自北京、杭州的专家,实地考察了初步选定区域。在看了一片片连绵起伏的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后,这些专家惊呼:“这里是天生的圆明园地貌!”

  徐文荣感到很困惑。他在《徐文荣口述迥然风雨人生》一书中,把未能重建圆明园称之为一生中最大的伤感和遗憾。

  徐文荣并没有停止筹建工作。他请人设计了圆明园15大区126组景区的施工图纸,制作了《虚拟圆明园》影视片和1:5O的特大型圆明园模型。同时,他还在横店华夏文化园内修建了占地140多亩的“瑶台胜境”,这也算是为日后大规模重建圆明园打了小样。

  2012年,徐文荣终于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名为“万花园”的横店圆明新园获批启动。当时,他已经78岁了。

  开山挖坡,筑坝围湖,通河架桥,造景修路,徐文荣一天到晚往工地上跑,浑身上下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

  2017年,经过5年夜以继日的施工,横店圆明新园的四大景区悉数完工。徐文荣说,他圆梦了,圆了一个中国农民的文化强国梦。

  其实,横店圆明新园不仅寄托着一个文化强国之梦,也承载着徐文荣文化富民的梦想。以圆明新园为依托,由横店“四共委”规划设计并出资6000万元,启动周边10个农村的旧村改造;为鼓励周边农民创业,农户每开一间民宿,“四共委”都将补助3000元钱……

  徐文荣说,未来5年,横店机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环村单轨交通等将全部完工,而到那个时候,横店影视城年旅游人次将突破3000万元,圆明新园年旅游人次将突破5000万元。

  今年初,由中央多部门联合调查的“横店福指数研究”初步结果显示,2017年横店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000元,住房、医疗、保险,文化、教育、安全、环境等指标和满意度显示,横店已经基本达到现代化程度水平;横店人很幸福和非常幸福比例达到了90%以上,超过了香港居民水平。

  徐文荣说:“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横店人均收入10万元;2050年,实现横店人均收入20万元。横店农民的共同致富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横店一定会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徐文荣在讲这些话时,表情是温和的,但他的语气依然是那样铿锵有力。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