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稳就业:力挺稳中应变的“压舱室”

■赵华明 梁启东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03日   第 19 版)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六个稳”,其中“稳就业”列在第一位。

  当前,就业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在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大背景下,下大力气解决好就业问题,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稳就业,要稳住现有就业

  并保持适度的就业增长

  截至目前,中国有9.1亿劳动年龄人口,每年新增就业达1100万人以上。中央要求要守住就业基本盘,指的就是将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52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一季度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二季度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5、6月份是4.8%。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劳动力市场运行更活跃。监测数据显示,二季度的市场求人倍率1.23,同比增加了0.12,市场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做好就业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最根本措施,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实事。近几年来,中国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迎来质量数量双双提升,为实现经济稳中有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只有就业充分,经济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

  稳就业,要把“经济增长优先”模式

  为“就业优先”模式

  稳就业,就是要把就业增长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单纯促进增长的政策取向,难以面对巨大的失业压力。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而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把“就业优先战略”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四大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首要目标。这样做符合我国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需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就业已被摆在了国家发展本源的位置。增加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被提出,意味着中央对我国整体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定位。

  要在战略思路上变“经济增长优先”模式为“就业优先”模式。考核地方官员要把就业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规模作为政府首要的调控目标,作为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和政策效果分析的优先指标,让就业政策成为优先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成为发展的基本取向。

  稳就业,要多做就业弹性的文章

  所谓就业弹性,指的是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变化受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据测算,产业增加值同比每增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可以增加就业61万人,第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70万人。经济结构中如果小微企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经济所占比例较大,资本比例较低,就业成本相对就低,就业弹性就较高。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一要促进经济增长。专家测算,守住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这一基本盘,目前需要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二要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增长,但增长和就业并不完全同步,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肯定带来相同的就业增长,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并不一定必然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也不会自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这就出现了宏观政策的“经济增长优先”与“就业优先”取向选择问题。要知道,“经济增长”与“就业优先”,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两者是可以兼得的。

  就业弹性系数长期偏低,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必然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因而提高就业弹性大有文章可做。在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和筹划项目时,要考虑扩大就业,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这就需要“两手抓”,既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重视工业项目的拉动作用,又要把服务业培育成主要的就业增长点;既要考虑国有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作用,又要培育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就业“蓄水池”。

  稳就业,要用政策引领和制度调控

  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协调宏观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真正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放在优先位置,建立符合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的、非歧视性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要把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就业基础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及时反映各地区就业和失业动态变化。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空岗申报制度,对就业和失业实行总量控制。

  要认真分析新技术革命、新产业革命条件下,就业形态的新趋势、新变化。分享经济的不断成长,催生了大量的新就业形态,缓解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带来的就业冲击,实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作形式、雇佣形式多样化。要认真研究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扶持措施,更好地支持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要完善就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深入分析就业领域面临的新情况,以便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应对就业领域的结构矛盾。在供给侧主要是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强化员工技能提升工作。在需求侧主要是适应就业模式变化的新趋势,着力推动全社会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做好放管服相结合工作,为提高就业质量创造条件,为全社会大规模的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作者分别系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稳就业:力挺稳中应变的“压舱室”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