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新乡七里营:

“党建+”护航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刘天瑞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03日   第 07 版)

  整洁干净的七里营龙泉村大道

  七里营镇刘庄村史来贺纪念馆

  8月的中原大地,天气如以往般炎热。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史来贺纪念馆因空调维修,室内温度高达31℃,但来此参观的游客们却依然不愿离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带领刘庄形成了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我的导师曾告诉我,要想了解中国集体经济的奇迹,这座纪念馆是你必去的几个地方之一。”一位来此参观的加拿大游客对记者如是说。

  七里营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来,一直屹立在中国农村改革的潮头。作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七里营镇又如何呢?

  技术扶持提升生产水平

  “提到史来贺老书记,就不能不提当年亩产皮棉111斤的记录,提到这个记录就不能不感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中国农科院新乡实验基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峰深情地说。

  据了解,1957年,中国农科院的植保科学家团队进驻到新乡县七里营之前,这里的亩产皮棉只有区区的20-30斤。正是在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地支持下,七里营人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七里营的植棉技术和生产水平也由此开始享誉全国。

  长时间的“粮棉双高产”让七里营的集体经济较早地完成了原始积累,也为集体经济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充足的物质积累,七里营的集体经济也因此率先进入工业化阶段。七里营的集体经济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调整模式重组村企

  在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率先进入工业化阶段让七里营镇各村的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占尽了先机。各村的集体经济都先后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七里营镇的集体经济可以说是抢占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是,七里营集体经济之后的发展道路却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一帆风顺。

  来到与刘庄齐名的七里营龙泉村,宽阔笔直的街道两侧路灯与绿树有序地排列着,一条条的街道将新建成的近千幢别墅群、300多套单元房串联在了一起。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让这座全国文明村显得格外宜居。任谁也想不到,龙泉村刚刚走出自己的“金融危机”没多久。

  “当村民大会通过关厂决定的时候,虽然支部做通了我的工作,让我投了赞成票,但是我的心都要碎了。当时我认为我们半辈子的努力全毁了。但是在之后的支部学习中,我认识到,是我们错了,我们一开始只觉得‘大就是好的’认识是错的。”65岁的老党员梁老汉是如此回忆那次变革的。

  龙泉村党委书记梁开家对记者介绍说,龙泉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的比较早,也比较快。“成功让我们盲目自信,开始贪大求全了。在2009年最高峰的时候,我们的8家企业创造了7个亿的产值。但是利润率却非常的低,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资金链断裂了。虽然县里和镇里几次为我们输血,但是依然不能挽救他们。”梁开家说,在现实面前,村党委首先进行了痛苦的反思,村民代表大会也接受了村党委淘汰落后产能重组村企的决定。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龙泉村成功地通过自我升级走出了这次危机。“虽然我们现在只剩下3家企业和3亿的产值了,但是无论是利润还是利润率都比以前高了很多,我们的集体企业又活了过来。”梁开家如是说。

  党建为主心骨构建经济堡垒

  “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七里营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党建+’的基础上的。”土生土长的七里营镇党委书记王修智说。

  七里营镇集体经济越走越强的原因并不难找。不需要太细心,人们也能发现七里营镇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党建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王修智说,七里营镇的村办集体经济之所以能有如此的勃勃生机,与七里营镇各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定搞好党建工作是分不开的。

  在七里营,没有一个党建好的村子没有好的村办集团企业,也没有一个党建不好的村子有好的村办集体企业。

  据了解,“三会一课”在七里营镇的很多村都保持了四十多年。他们规定每月15日、30日为党员干部学习日。学习内容包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以及村里重大决策。

  要问七里营的集体经济为什么做得好?七里营镇人心目中的榜样——史来贺老书记几十年前就回答了这一切:“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这一条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党建+”护航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住建系统推进八方面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