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9月03日 星期一

纵容侵权,受伤的岂止鲍师傅

■刘大山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9月03日   第 02 版)

  近两年,鲍师傅糕点店火遍大江南北,连锁店多达千余家。然而创始人鲍才胜表示,至今为止全国仅开设了36家直营店,其他挂着“鲍师傅”名号的都是假冒的。日前,江苏省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判决,南京两家“山寨鲍师傅”停止使用相同或相似商标,并各赔偿原告5万元。

  真假鲍师傅的商标之争由来已久,现在虽然有了一个阶段性结果,但在全国范围内鲍师傅的维权之路仍然漫长。跳出案件本身看,鲍师傅的遭遇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司法实践和行业监管、执法,都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达,打破了地域限制,加速了口碑传播,一旦有爆款餐饮产品出现,很容易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而品牌扩张推广却需要时间和过程,于是便有投机取巧者乘虚而入,或抢注商标或打擦边球,跟风赚快钱。如周黑鸭、喜茶、精武鸭脖等餐饮品牌都曾陷入山寨危机,被迫打起商标保卫战。网红餐饮时代,商标侵权的新特点是速度快、成本低、收益大,商家维权却仍然耗时耗力,往往得不偿失,这也是导致餐饮业山寨乱象的重要原因。

  理论上,品牌创始人应该重视商标、做好商标保护。但事实上很多网红餐饮是从路边小店成长起来的,谁也不知道生意能做多大,让他们像大企业般具有知识产权意识,进行全类别注册、注册防御商标,从能力和经济上看都不现实。阻断各类商标侵权行为发生,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更多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用创新思维、精细管理和严厉查处消除“李鬼”的生存空间。

  在商家申请注册商标时,监管部门应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指导服务,从源头起帮助企业完善商标注册保护。同时严格把关商标注册审核的全过程,杜绝非法抢注行为;对那些主观恶意的商标申请,恶意囤积、仿冒他人商标的行为和案件,要及时梳理汇总,主动挖掘并查处背后的责任人和公司。努力健全和完善商标监管长效机制,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行动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发现一例处理一例。

  关于商标侵权,我国在立法方面已经层层禁止,作了细致、详实规定。但关键在于不法商家受高额利润驱使明知故犯,而现实中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远远不够。当下国内的市场环境迅速进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日益严格,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法定侵权赔偿数额,增加侵权成本;执法过程中,对规模较大、社会影响恶劣的侵权案件,也要依法从重处罚,从而竖起一道保护商标知识产权的高压线,让侵权者血本无归,让投机者知难而退。

  法院的判决给了鲍师傅公平正义,却并不足以弥补其损失。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类似事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给整个社会的创新创造带来阻力。每一家网红餐饮、每一个新兴品牌,都有可能是下一个鲍师傅……(转自《南京日报》,有删改)

纵容侵权,受伤的岂止鲍师傅
“城市大脑”让城市智能思考
景区“垃圾之困”,顽疾还需狠招治
国产古装剧能否占领大众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