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8月27日 星期一

回忆“土电话”

■吕瑞杭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8月27日   第 17 版)

  如今的电话真是普及了,几乎人手一部,并且实现了随时随地使用,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但对过去的那种土电话,回味起来犹如昨天一般清晰,乐趣无穷,忆起,总会飘逸出一种久违的馨香,在回忆中慢慢地咀嚼,依然是一种享受,因为“土电话”在当时能传递甜蜜而温馨的信息。

  那种“土电话”是儿时经常玩耍的东西。因其制作简单、方便,且饶有兴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每当家里有了空的火柴盒子,我会飞快地向母亲索要来,找一根较长的缝衣线,再找一根火柴梗,一截高粱顶端的细秸秆。制作时将缝衣线从火柴盒中间穿过来,一头系在火柴梗的中部贴在火柴盒的一侧,另一头系在高粱杆上端拉伸向远方。玩耍时,一人将火柴盒贴在耳边,另一人在远处拉紧缝衣线并转动高粱杆,伴随着“吱吱、吱吱”的声音,经过缝衣线会传到贴着火柴盒的人耳中,那“吱吱、吱吱”的声音很清晰,时而抑扬顿挫,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悠扬,我们玩得很投入。过一段时间二人更换位置,互相体会其中的乐趣,倘若声音变小,在高粱杆上涂抹一层唾液,声音就会变得清晰。后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更为高级的玩法,从火柴盒里传出两根缝衣线,两根线各自缠绕在高粱杆上,一人一根,离开一定的距离,二人同时转动高粱杆时,声音是另一番景象,听者听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乐律”,可谓实现了“三人通话”,平添了更大的乐趣。玩耍起来,时常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上学。

  这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在孩子们集思广益下,又有了进步,完全由两个火柴盒相连,中间的缝衣线由几米增加到几十米,不用高粱杆相连,一人对着火柴盒喊话,声音可以通过缝衣线的振动远距离传来,另一人可以听得很清楚,饶有兴趣。

  “土电话”在我国许多地方很流行。据记载,土电话不仅是孩子们之间的玩物,还成为一些成人之间的游戏。

  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坝傣家少男少女中就有打一种“土电话”的“爱情游戏”。

  春节期间,天真烂漫的年轻人总爱把自己收拾得像花骨朵似的,来到一些约定俗成的“老地方”聚合。唱唱跳跳、说说笑笑地开展娱乐及交谊活动。他们通过打“土电话”,来传情传话。

  当地“土电话”的制作方法是:锯一对杯口粗的竹筒,两头蒙上猪尿泡,并在中间各锥一个小孔,再用数丈长一根棉线穿进小孔将两个竹筒连接起来。这样,有一定共鸣效果的竹筒便成了“电话听筒”,而连接它们的长线自然就是“传输线路”了。交谊活动中,无论是男方对女方还是女方对男方动了心,都可邀约对方打“土电话”。

  “土电话”娱乐传情,受人们追捧。由于制作简单,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创造和开发能力,以及手脑眼的协调能力,一些专家建议以中国的“土电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

  “土电话”留在了记忆的深处,常常让人想起来它那依然动听婉转的声音,很具有诱惑力。我有空了找一个火柴盒,再“装”一部土电话让孩子们重温一下过去,一定会其乐融融。

最是火锅得圆满
触摸铁血巍巍的英雄之城
回忆“土电话”
瑶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