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到来,景区门票价格又成热议话题。
日前,黄鹤楼单人门票多年来首次降价,从80元下调至70元;华山风景名胜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80元降为160元;扬州瘦西湖票价从旺季150元降低到100元……一些知名景区调价窗口打开的背后,是我国景区开始走上变革之路的真实写照。
门票怎样定价才合理?“后门票”经济时代,旅游景区如何作为?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分析。
2017年景区门票均价达142元
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景区“门票贵”的问题浮出水面。
记者从景域IP商学院提供的《中国景区门票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了解到,根据驴妈妈旅游网上5892家景区的门票数据统计,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国景区门票平均价格分别为142元、139元、142元。
对于这个价格,不少民众直言“太高了”。旅游爱好者毛先生就向记者透露,“高票价低服务”的尴尬时有发生,而“园中园”“票中票”也屡见不鲜。
“刚从一个峡谷玩回来,景区不大,但票价要115元/人。景区内好玩的项目都要额外收费,加上相对较贵的餐饮收费,粗略来算一家三口在景区内游玩半天费用就需要超过1000元,确实不便宜。”毛先生直言。
门票价格“高烧不退”,“看不起的风景”许多游客败兴而归。事实上,为了规范旅游市场,从国家层面出击整治已不是新鲜事。
指针拨回2012年,国家发改委曾陆续公布两批旅游景点在国庆、中秋期间的降价和免费名单,分别涉及80家和100家,其中分别13家和4家免票、两批降幅平均分别为37%和25%。
到了2015年,国家发改委又与国家旅游局于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宣布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景区票价的指引为门票降价按下“快进键”。
而就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提出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
资深旅游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大规模投入旅游景区建设,因此出台了鼓励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外资“五个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与我国公路建设中的“借贷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如出一辙。
刘思敏表示,目前对景区门票价格实行分类管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定价,与之对应的是三种类型,分别是公益性、混合型和市场型景区。“国有重点景区”应该主要集中在占用国有资源、在全国知名度比较高、拥有国家级招牌、游客非常向往的政府定价类景区,比如九寨沟、张家界、黄山、故宫等。“不同性质景区价格进行分类管理是科学的做法。这次提出‘重点国有景区’,强调分类,这个定位还是比较慎重的。”
专家:降价并非赔本买卖
虽然目前降价“紧箍咒”仅局限在5A级风景区,不过,业界均认为,既然门票一事被明言指出,意味着国家有意鞭策景区去寻求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摆脱“门票经济”只是时间问题。
门票怎样降价才合理?对于这个疑问,刘思敏认为,由于全国数万家景区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不能一刀切的进行门票价格调控。
刘思敏建议,在对全国景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城市公园“三级公益景区体系”。
“特别是率先、重点建设好一批省立公园,满足公众对旅游景区的基本需求,实现景区对自身的全面定位,进而形成彼此交融、互为补充的景区纵横管理模式,最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广大民众的福利与幸福感。”刘思敏说。
票价下调后,会影响到景区的经济收益吗?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程行云回应称,景区运营管理者要积极适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思路、模式,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吸引游客,逐步降低对门票收入的依赖,更好实现景区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景区门票价格下降、游客数量增加,景区总的门票收入并不一定会减少,还有可能会增加。”程行云说。
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建议,要变门票经济为综合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延伸旅游消费产业链,把“门票”仅作为拉动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发展的手段和途径,推动景区的多元化发展,以谋求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