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

非遗成为“脱贫生产力”

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

■中国城市报 乔飞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7月23日   第 16 版)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和《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以下均简称通知),旨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两个文件对“非遗+扶贫”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举措实、工作细,也为非遗扶贫打出“组合拳”: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组织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搭建平台,支持电商企业等通过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介绍。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兼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选取确定并公示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共计10个),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教授认为:“非遗扶贫,充分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的独特优势,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的作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一些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当地结合原隆村妇女擅长女红的实际情况,租赁房屋院落,打造扶贫车间,购置培训设备、装修展示厅等,并聘请编结技艺传承人对当地妇女进行软陶、刺绣、绳结等非遗技艺培训。从征召学员到如今,大半年的时间,已有200多名妇女走进“课堂”,学习编结技艺。

  “有了这个培训班,一起做手工的人多了,大家聚在一起,又能聊天又能挣钱,生活有趣多了。”原隆村村民程润莲说。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通过积极挖掘临夏砖雕的价值,打造“非遗+扶贫”的新模式,不仅让临夏砖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扬了砖雕文化,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居民的收入,极大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

  这一个个生动实践表明,“非遗+扶贫”是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路,能够带动村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文化还可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刘魁立指出,非遗扶贫是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怎样能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得有效果?

  “文件指导得很具体务实、很接非遗工作的地气,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认为,两个文件提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工艺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工作实际,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利用当地非遗保护设施、传统工艺传习所、闲置场所或企业厂房等进行改造或新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集中的传统工艺生产培训和交流展示空间。

  据悉, 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昭觉县、布拖县为重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临夏县、积石山县为重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福贡县、贡山县为重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非遗成为“脱贫生产力”
现代舞蹈诗《红》江西首演
博物馆何以青睐“互联网+”?
北京力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