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作为经济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城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治理城市病。城市病的演变与城市产业的形成、成熟、衰退等整个演化过程紧密关联。伴随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不断推进,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过度集聚,产业要素在城市空间过度扎堆,引发城市空间发展与现有的资源承载力严重不匹配,城市病问题因而生成。破解城市病难题,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紧抓问题要害、聚焦问题关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病生成与产业过度集聚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从一个农业型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社会,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城市化演变。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增长到2017年的58.52%,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甚至三线城市都遭遇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困扰,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产业老化等系列问题,面临着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城市病问题形成一定程度上是与产业结构性问题分不开的。毕竟城市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离不开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又会吸纳人才、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要素集聚。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提速,加速城市产业集聚发展,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局部集聚,推动城市规模、城市格局不断扩大,而城市企业增多、产业过快集聚,对有限的城市资源能源需求带来更多挑战和压力。
产业过度集聚导致城市土地供不应求、用水用地均趋紧,道路与交通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等与人口总量严重不匹配等问题,进而产生城市病。
不过,随着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程度,提高经济质量和发展效益,城市功能得到改善,交通、环境等得到提升,城市空间规划和功能配置不断完善。然而,大规模人口集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因高层建筑和密集写字楼的集聚,导致更加严重的人口膨胀和交通拥堵,如尾气排放、垃圾围城、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因市民生活水平提升而对更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增加,如对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的要求提升,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和非均等化的公共设施配置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许多城市治理能力有限,城市新格局、新体系、新模式、新功能对传统城市设施、城市空间、城市治理模式产生冲击,对治理城市病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快产业转型与城市病治理
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破解城市病难题是关键。城市高质量发展涵盖技术水平高、产业质量高、生态效益好、公共服务均衡等多个方面,就是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引擎加强城市病治理,助推城市技术、产业、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的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城市低碳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破解传统产业的粗放发展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难题,需要加强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比如,传统石化产业要加强对工艺流程、能源结构等的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低碳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城市低碳创新系统,以绿色低碳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化制造为方向,推动生产制造向低碳化、精细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加快低碳能源技术开发,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新产品,真正有效地降低能耗,进而实现城市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加强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破解雾霾频现等难题。
同时,要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为支撑,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耗和污染强度,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快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绿色社区建设,重视生态修复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和水体治理,提高城市绿色品质。
二是注重产业的空间适度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破解职住分离和“睡城”难题。产业过度集聚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现象,也会引发局部地区产业人口过度扎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难题。需要设定产业集聚的边界和规模,严格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和规模,避免城市摊大饼发展,通过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等战略有效疏解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同时,发展现代轨道交通、电动车、无人驾驶智能车等交通工具,破解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污染等难题。通过产业的空间均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相统一,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注重公共服务资源、配套设施等均衡发展与供给,避免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中心城区形成虹吸效应。通过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发展,特别是提高城乡结合部、远郊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能力,避免教育、医院等资源在局部过度集聚,也为产业在城市更大尺度空间的布局,促进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的空间均衡发展特别是城乡均衡发展,破解上学难、看病难等系列城市社会问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鼓励人民城市人民建,适应人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的美好向往,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没有城市病”的新时代美丽城市。(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