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提速

“双城”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7月02日   第 05 版)

  今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起步之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三地需要全新的发展机遇。

  6月26日,记者从“2018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由北京、天津两市牵头建设的京津合作示范区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截至2017年年底,示范区已启动约15公里道路、管网一期工程建设,部分道路已具备通车条件,累计实现投资6亿元。今年,计划再启动约35公里二期道路管网及绿化工程、51公顷中央公园景观工程、城市展馆及示范办公项目、7座市政场站工程建设,计划落地投资约23亿元。

  作为示范区的建设主体,首创经中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怀量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2018年,京津合作示范区将有2000亩土地具备招商引资条件;到“十三五”期末,示范区计划实现投资约110亿元。

  新时代京津“双城”或解决18万人口就业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京津合作示范区确定为非首都功能疏解“4+N”集中承载平台和试点示范项目。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3月,京津两市就签署了《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正式提出规划建设京津合作示范区。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也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

  2014年12月,示范区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11月,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两市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包括两市发改、国资等数十个政府部门。

  据了解,示范区占地38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2275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常住人口31万、就业人口18万。

  “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列为2016、2017年天津市20项重大建设项目。”吴怀量对记者透露,目前示范区21平方公里范围的控制性规划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批复,8.2平方公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审批皆已完成。“在两市的大力支持下,京津合作示范区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京津冀:营商环境改善需从“点”到“面”

  京津唱响“双城记”,产业需先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京津冀区域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由过去的都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什么,变成大家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他指出,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发展整体,其营商环境的改善不能单单从“点”出发进行,也要从“面上”进行整体协调,要正视包括产业政策对接、环保一体化政策、税收产值跨地区分计政策、跨地区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市场化运作,在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段霞看来,也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

  她认为,这其中特别要避免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被边缘化。应该让规则更公平,使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拥有平等竞争的机遇;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不为经营无关的事情烦恼;同时鼓励基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和专业化发展。

  段霞同时指出,市场化运作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搭建三地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京津冀三地协同的智慧平台建设。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生态城市可期

  京津示范区就是一个“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市场化试水。

  “示范区的最主要意义,是助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吴怀量告诉记者,示范区将围绕建设京津产业发展协作区、首都学研转移区、京津医疗健康合作区三大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定位。

  按照规划,示范区将重点从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假、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等六大产业层面,为京津产业合作和区域深度融合塑造样板。

  记者了解到,积极引入多元产业的同时,京津合作示范区还提出将以智慧、生态、人文为城市特色,打造生态宜居、职住平衡的现代化新城。

  早在2015年4月,京津合作示范区就被国家住建部、科技部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吴怀中说,示范区将充分利用水系充沛自然条件,以园林宜居城市为设计导向,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此外,还将继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应用与推广示范,实施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社区、智慧生活。

长治:城建落笔 擘画生态宜居新格局
“双城”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