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近期实施

■中国城市报 沈伊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6月25日   第 12 版)

  近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防治,统筹兼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总体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大气防治任务持续加强

  据悉,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实施,5年来,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然而,目前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积累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以及大量裸露地面存在的用地结构,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构成了重大挑战。

  “大气污染治理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赵英民表示。

  记者了解到,与《大气十条》相比,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有四方面变化:

  更加突出精准施策。目标方面,聚焦当前环境空气质量超标最严重的PM2.5。重点区域范围,增加汾渭平原。将京津冀区域调整为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2+26”城市。从时间尺度上,更加聚焦秋冬季污染防控,着力减少重污染天气。重点措施方面,更加强调突出抓好工业、散煤、柴油货车和扬尘四大污染源的治理。

  更加强化源头控制。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散乱污”企业的综合治理;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优化运输结构,按照“车、油、路”三大要素三个领域齐发力来解决机动车污染问题;优化用地结构。

  更加注重科学推进。强调措施要科学合理,更加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循序渐进。在技术上要确保切实可行,在执行时间上要确保分类要求,在实施范围上要做到由重点区域逐步向全国开展。更加注重长效机制。

  京津冀、汾渭平原等成重点防控区

  “综合考虑当前各地PM2.5浓度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对环境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调整。”赵英民表示。

  据介绍,我国目前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二是汾渭平原,即山西、陕西一带;三是长三角西北部,即苏北、皖北一带;四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四个区域目前PM2.5浓度较高,除新疆受沙尘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之外,其他区域PM2.5浓度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点防控区域调整中,综合考虑了当前各地PM2.5浓度水平。珠三角地区已总体达标被调出。京津冀仍是当前我国PM2.5浓度最高的区域。汾渭平原仅次于京津冀区域,是我国PM2.5浓度第二高的区域,同时又是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因此作为重点区域。第三个是长三角西北部,苏北、皖北一带城市群,PM2.5浓度已接近京津冀部分城市。

  赵英民指出,汾渭平原二氧化硫浓度高的重要原因,是煤炭占能源消耗的比例太高,接近90%。这个区域产业结构偏重、规模偏小、装备水平低,大量燃用散煤,而且一些钢铁、焦化企业还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亟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据介绍,《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昭通生态“掉队”
资讯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近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