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现象,还有一些企业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赴农村投资。由此,有观点认为逆城镇化已经形成趋势,这种观点着实值得商榷。
从制度设计上看,我国尚没有真正实现逆城镇化的渠道。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对农村人口来说,相当数量的中小城市已经没有了进入的户籍门槛。但反过来,城市人口要想获得农村户籍,成为农村人,这条路却是走不通的。
与此同时,参照城镇人口的定义,目前可被算作逆城镇化的人口其实并不多。进城生活、就业6个月以上,才可以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延续这样的定义,逆城镇化的人口就应该满足到农村生活、就业达到一定时间(比如6个月)的条件。这样来看,偶尔到农村去度假,或者到农村投资并且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的企业家等,都称不上是逆城镇化的人口。
应该看到,城镇化发展的下一步方向是城市群化。更多的人口将集中到都市圈、城市带这样的城市群中,核心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都能获得不同意义上的发展机会。随着行政壁垒与要素流动障碍的逐步消除,核心特大城市将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人口;其他各类中小城市依据各自特色发展的定位也能吸引到一定人口。在此过程中,各类城市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逐步实现城镇空间的优化。
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美国1920年的城镇化率超过了50%,然后开始迈向城市型社会。此后多年,美国的发展趋势就是向都市圈化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不到60%,远未达到高度城镇化的状态,但随着交通、通信等条件的改善,一些城市人口的生产与消费行为有离开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迹象,对此需要重视与研究。但是,大规模的逆城镇化并没有到来,城镇化仍然是发展的主导性趋势。
当前,我们讨论逆城镇化,有两个现象要特别注意。一是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承载大量外来人口的工作和生活。此时,逆城镇化已成趋势的观点刚好为这些城市的相关决策提供了一个支撑。二是就一些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的“开发热”“房地产热”的苗头,有些机构将“中国出现了逆城镇化潮流”作为这些现象的理论支撑。其实,这都站不住脚。
总而言之,在一些大都市区域,逆城镇化的迹象的确值得关注,但是我国相关制度设计以及发展现状都表明,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逆城镇化潮流。我们要高度重视一些逆城镇化现象,但亦需避免对总体形势形成误判。(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