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避免决而不行

■吴越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6月25日   第 02 版)

  一江春水向东流。

  长江烟水漫漫,滋润着半个中国。

  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的长三角地区,堪称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安徽与沪苏浙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早在1990年,安徽就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思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9年,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拼接的“长三角拼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等频频接受媒体采访,共话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方向。

  共下“一盘棋”,紧紧围绕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的职责分工,形成区域合力,已经成为沪苏浙皖的共识。

  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合作”“协同”已然不是新词。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从简单的城市间“合作”、地区间“协同”,转变为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建立起真正有约束力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此前,由于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于一些跨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容易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协同合作缺乏约束力。

  因此,建议在新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延展跨区域管理的功能,建立类似美国纽约都市圈的跨地区战略性事务管理当局,设立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局、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管理局等。在实施三年计划的同时,布局远期战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创建“长三角核心区经济特区”,将杭州湾经济圈和环太湖经济圈整合融入长三角整体架构。

  其次,要真正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格局,而不是囿于各省边界的、环绕上海的小都市圈。这就需要在合作方式上鼓励从省级块面合作转移到以市为单位的点状合作,直接对接长三角龙头上海,并在相互之间形成网络状格局。因此,建议各城市突破“省”的限制,以城市为主体与上海进行有效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自发形成长三角整体最优化格局。

  第三,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支点位置,重点建设新的发展带动极。比如,可以在目前浙沪相邻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和嘉兴地区培育新的高层级的发展引力极,打造“金嘉新区”,使之成为沪杭两大引力极之间的“中继站”。同时,“金嘉新区”也可以承担杭州湾北部的“桥头堡”战略支点作用,扼守跨海通道,联结绍兴、宁波,向北打通上海与江苏边界两侧的纵向发展轴,联贯长江,真正将长三角南部杭州湾经济圈嵌入整体格局。

  同时,“金嘉新区”也可以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中小型城市节点的平衡成长。未来在长三角核心区应鼓励类似新型节点式高密度新城中心,以合理布局的引力极来代替“摊大饼”式的聚集,从而形成宏观的集中和微观的分散。这样既体现了大都市高效率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又防止单一大都市过度密集带来的问题。

  其实,全球性都市圈已经成为人类未来必然的、主要的经济引擎,全球的人口也将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大都市圈。对于我国而言,长三角都市圈正是未来重要的战略引擎。

  因此,只有构建起有约束力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建立起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格局,重点建设新的发展带动极,才能使长三角一体化的潜力真正得以激发,以世界最大城市圈的姿态承接东亚经济中心和“一带一路”海陆接驳站的重任。同时也将会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在多方面做出示范效应。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转自凤凰网)

细节彰显城市温度
京津辐射效应下,廊坊准备好了吗?
长三角一体化:如何避免决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