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城市报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展望智能网联汽车时代

两轮电动汽车或成主流,真正保证人的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楠 《 中国城市报 》( 2018年05月14日   第 13 版)

  凌云两轮电动汽车

  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无人驾驶汽车事故,掀起了公众对此技术的质疑与担忧。然而全球各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脚步却并未因此停歇。随着各国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和法规的不断出炉,这项产业无疑将走上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道路,另人充满期待。那么,未来在智能网联覆盖下的城市交通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记者为您揭晓。

  未来汽车:更环保、更共享、更小巧

  智能网联时代的城市交通汽车会变成什么样?一句话概括,更环保、更共享、更小巧。

  最具代表性的变化要属车用电池技术。从燃油到LNG,从混合动力到纯电动,到如今,氢燃料汽车逐渐进入人们视野,汽车燃料正大踏步地向更环保挺进。

  现阶段,对使用者而言,续航里程、充能时间仍是电动乘用车最大的软肋。记者在翻阅部分租赁公司的数据时发现,安装60千瓦磷酸铁锂电池的乘用车使用大部分快、慢充电桩,基本需要1到8个小时,虽然有些车型能把充能时间缩到更短,但与传统汽车的加油模式对比,依然存在明显差异。

  作为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行的负责人,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阎东林告诉记者,氢燃料汽车环保性很好,它使用的燃料是氢气,排出来的是纯净水,这点对建设“绿色城市”有着很好的推动力。氢燃料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还具有续航里程更长、充能时间更短的优势,基本达到燃油汽车的标准。

  早在2008年氢燃料汽车就已经有商业化运行,阎东林介绍,除了北京801路公交线上混线运行一年外,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新加坡青奥会上都有成功示范运营。这也说明氢燃料汽车安全性、可靠性、制造技术以及运营成本都具备了商业化条件。

  未来城市的另一特点就是共享汽车的普及率更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随着机动车总量的逐年增多,城市环境和生存空间也不断恶化,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大家的出行观念会产生变化,对于汽车的态度由拥有转变成使用,由独占过渡到共享。

  除了通过共享解决拥堵等问题外,汽车形态也将有可能突破。记者在北京亦创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测试场亲身体验了凌云两轮电动汽车,这台外形酷似无翼飞机的两轮汽车仅能乘坐一人,除了座椅舒适、加速快外,车辆在过弯道时几乎没有侧倾力,安静的电机声和轻微的震动感都让人察觉不出车已经跑到了60公里时速。凌云两轮纯电动汽车创始人凌云介绍说,相对四轮电动汽车而言,两轮电动汽车耗电还非常少,这使得续航里程大大提升。

  拥堵和停车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汽车空间利用效率低所导致,凌云告诉记者,现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八成的汽车仅乘坐一人,而普通汽车多是五座或七座,既不经济也间接导致了交通拥堵。两轮汽车的占地面积基本上是四轮的一半,可以很大的提升出行效率。

  “未来的城市交通、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相对四轮汽车而言,两轮汽车是非常合适的载体,因为整车的运动控制,包括加速、制动、转向等,都已脱离了传统的机械式控制,全部采用电信号控制。”凌云对记者说。

  智能网联交通:关注人的安全和便捷

  在城市交通智能网联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走在前面,密歇根大学MCity项目就是将联网技术和自动化驾驶技术相融合,建造了一座194亩的模拟小镇,并于2015年开放。

  记者在探访这座小镇时发现,在密歇根大学运输研究所的统一调度和控制下,每条道路和路口都设有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通信联网设备,无人驾驶汽车井然有序行驶在各种复杂的路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彼得·斯威特曼,通常下,我们驾驶车辆很难预估几台车以外的路面情况,但依靠无人驾驶技术,汽车本身能提前接收到前方信号并做出相应反应。

  可见,汽车之间、汽车与基础设施之间要真正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和外界信息必须紧密相连。这种通过信息交汇来实现智能共联,从而达到精准控制的技术,说起来很容易,实则变化极大、难点极高,因为真实的交通状况一直是处于流动状态,捕捉信息相当难。但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交通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又带动整个交通的改革升级,所以信息化、大数据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交通的影响是巨大的。

  原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表示,要形成一个联通的管理系统,电动汽车是自动驾驶的最佳载体,电动汽车一体化控制的导航、云平台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动态导航、加油充电站、维修以及各种信息的进入,使汽车视野得到更大扩展。

  对于民众最关心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问题,凌云告诉记者,自动驾驶最重要的还是安全,在新技术的应用中,车企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车内、外人的安全,从人的安全、人的便捷、环境的友好和共享,再结合各类信息综合决策的动态决策和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顺。

  建设城市交通智能网联还应对一些极端天气情况设立预警机制,特别是低温气候导致的地面结冰、暴雨天气导致的路面积水,万钢认为,道路上都应该装备自动能见度感应器、道路结冰感应器等基础设施,这些设备将信息通过云平台或信息调度直接指挥调控汽车,才能真正保证车内、外人的安全。

展望智能网联汽车时代
无人驾驶校园小巴 在上海交大试运行
深圳地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